汉唐时期长安通往汉中巴蜀的重要通道-子午栈道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3008次日期:2017-03-16 11:41:04

 
       汉唐时期长安通往汉中巴蜀的重要通道-子午道 
 
       我们谈到宁陕设厅县的历史或中国古代的交通史,子午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子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从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又称子午栈道。栈道其实是古代山区人民开凿交通道路的一种办法,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宁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子午道纵贯县境南北,通衢川陕,襟带楚豫,自古以来车马商旅不绝,在其漫长的岁月中使境内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不少的遗迹遗址。
       三国时期魏将钟会兵出子午一举灭蜀、盛唐时为杨贵妃飞骑千里送荔枝的古栈道遗迹犹在。清时构筑的老城城垣仍存;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城隍庙依然气势恢弘,巧夺天工的江口古石桥虽历沧桑而坚固如初,掩映于现代建筑中的明清民居独具特色。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先民们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子午道是一条穿越秦岭的最古老、最有名的道路。古人以子为北,以午为南,故曰子午道。
       子午道长421公里,途经长安、宁陕、石泉入汉中。北口自长安子午镇入子午谷,进谷道,向西南越山入沣峪谷。沿沣峪河向南,经喂子坪、黑沟口、红岩子、千佛崖、鸡窝子,越秦岭主脉,经甘沟口进入宁陕。
      宁陕境内的子午道老路基本沿洵河和池河分布,向南经广货街、江口、沙坪、月河坪、古磉礅、太山庙、龙王、铁炉坝,再经石泉的云川、后池、青石、中池至池河镇马池街折向西北,进入汉江谷地。南北朝时梁朝另开新路,道路南段略向西移,即自江口西南经旬阳坝、火地塘、老城、关口、狮子坝、越火地岭,经银杏坝,入铜钱峡,过饶峰至西乡子午镇,入汉中。早在三千年前,当时的庸国,就是通过子午道与商周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约公元前1027年,庸国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后师俗、史密根据周天子的命令或委托,联合南夷率师伐齐,并取得战争胜利,当时两国的信使和官员,常来往子午道。
      据《史记》记载,秦末汉初,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刘邦为汉王。汉王之国,项王使率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据考,杜南即长安县南,蚀中即子午道。
      当时,刘邦是从汉魏旧道,即东子午道入汉中,几万人马行进在子午道上,那场面是何其壮观,可以想像当时的子午道已非羊肠小道。到了西汉末,据《汉书 王莽传》:元始五年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说明当时王莽还曾修筑过一次,自杜陵县直绝南山至汉中。
      三国时,子午道成为魏蜀交争的要道。太和四年七月,魏大司马曹真率大军从子午道进攻汉中,因大雨三十日不止,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未果。太和七年(227)三月,诸葛亮向刘禅上书师表,决心北攻曹魏,臣相司马魏延建议亲率精兵出子午道直捣长安,与诸葛亮率主力出斜谷(眉县西南)相配合,夺取关中,诸葛亮未采纳他的意见。
      魏景四年(263),大举攻蜀时,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二万大军,分从斜峪、骆峪、子午道直袭汉中,与征西将军邓艾配合,一举夺取成都,迫降刘禅。后来东晋五年(349),桓温伐秦,命司马勋出子午道,十年两次北伐,梁州刺史司马勋(戌西城,今安康),曾率军出子午道以策应对关中的进攻。
      南北朝时,子午道又成为梁魏争战的要冲。梁将军王神念认为旧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损坏,乃别开新道,略向西移,基本上沿现在的西万公路通过。梁大宝三年(552)正月,西魏臣相宇文泰乘候景乱梁,派大将军王雄率军出子午道,夺取梁的上津(湖北勋西县西)、魏兴(今安康),东梁州(今安康)刺史李延哲兵败投降。
      唐代,子午道仍然是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由于山高谷隘,地势险要,为确保长安都城的安全,子午道沿途设关建卡,自长安以南依次设有石羊关、夹岭关、高关、腰岭关、五谷关、饶峰关等关卡。尤其石羊关、峡岭关最为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天宝年间,从四川涪陵向杨贵妃进贡荔枝,日夜兼程,三天到达长安,送往临潼骊山华清宫,就是取路子午道。唐代诗人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就是描写子午道送荔枝的情形。过去,人们总以为这荔枝是从东南沿海一带快马运来的。
      经对历史的考证,确认为荔枝是四川涪州(今涪陵县)进贡的,它取道西乡驿,途经子午道,三天可到达长安。所以,历史上又把子午道称为荔枝路。杜甫诗曰:忆昔南州吏,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这首诗既阐述了子午道路长而险,又揭示皇宫荒淫无度的生活,为了取悦杨贵妃的欢心,劳民伤财,致使不少将士兵马死于荒野。
      在宋代,传说杨门女将中的杨八姐曾领兵出子午道老路,宁陕境内的月河坪、太山庙、龙王等地的老百姓至今还传颂着杨八姐留下的遗迹梳妆台、胭脂坝、金簪河等动人的故事。九十年代初,铁炉坝莲花村修公路时出土铁质头盔一件,初步鉴定为宋代将士作战用的头盔。通过出土的宋代头盔到杨八姐的历史传说,足以证明杨八姐曾领兵出子午道这一史实,这是宋代历史在宁陕境内的重要发现。
      明清时期,子午道便成为军事要道,县境内子午道沿线,共修筑营城三座(江口、老城、关口新城),设塘汛20处。明朝中叶改五谷关为五郎关,此关是子午道上的第五道关隘,并设置五郎坝巡检司,直隶西安府。明末,孙传庭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也曾派兵出子午谷,夺取南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设五郎厅。
      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起义军遍及川鄂陕三边,为保护省城西安,清仁宗准奏在五郎厅之五郎关口处筑城建镇,赐镇名宁陕。故有秦岭宁则长安宁,长安宁则陕西宁之说。并设总兵署,派清将杨芳率兵6000余名驻守宁陕镇。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陈德才部,亦由子午谷进攻西安。
      在历史的长河中,子午道造福于人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如今的子午道,已修成了宽畅平坦的210国道,而且成为重要的国防道路,连接川陕的重要交通。在群山之中汽车轰鸣,日夜往来奔驰。俯瞰群山峡谷,时隐时现的曲折小径,绕过座座山崖,穿过朦胧云雾,直向重峦叠嶂中飘去,那就是子午道的身影。(作者:李小群;整理:陈盛宁;发布: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