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中国人的中央国家森林公园 ——秦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调查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848次日期:2017-03-13 19:30:19

秦岭中国人的中央国家森林公园

秦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调查

       秦岭岭是中国的地理标识。为一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大山正名,是陕西人一直怀有的绿色梦想: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提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2009年,全国人大代表徐明正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设秦岭国家中央公园议案;2015年,陕西正式确定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并庄重地写入陕西十三五规划。2017年的两会上,徐明正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把大秦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申报预备名录并加快推进实施,成立申报世界双遗产工作机构,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大秦岭文化名山品牌。

1、谁第一个提出建设秦岭国家公园

      2005年5月,秦岭迎来一批探险的客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了一支由科学家和编辑组成的秦岭科学考察队前来一探究竟。他们从西安出发,翻越秦岭,到达汉中,又由汉中出发,经留坝、凤县再次翻越秦岭,回到西安。

      新鲜而又生动、神秘而又伟大的秦岭探秘之旅,给该杂志主编单之蔷带来巨大震动,他第一次为这座中国不可或缺的大山,赋予了一个新的身份: 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

      单之蔷说:把秦岭定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由秦岭在中国地理、历史上的地位,特别是秦岭在哺育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自然形成的。历史上秦岭为秦始皇北修长城,南修五岭的五岭之一(秦岭陵川县段海拔1340米高的宝应山山巅上至今留存有秦始皇台荒基数层),故称秦岭。这一名称本身就折射出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2009年3月,时任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的徐明正,凭借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第一次向大会提交了《建议国务院批准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为国家中央公园,并在建设上予以重点扶持》的议案。 
       这是依赖秦岭生活的老陕们,第一次为秦岭向国家提意见。

       经济的腾飞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中国的前进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对生态保护大刀阔斧改革,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让秦岭身份的明确有了盼头。

      徐明正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等重大举措和全新思路,秦岭推进国家中央公园建设具备天时地利。2014年两会期间,他再次递交了《关于请求国务院批准秦岭为国家中央公园的建议》的议案。

      在秦岭设立国家公园,是对她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也是给她赋予一个能够载入史册的重要身份。

 

      秦岭地域广阔,且地质构造复杂特殊,因而有地质博物馆之美誉。复杂多变、富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并以秦岭南北不同的气候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物种。为这样一个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华龙脉正名,是陕西人一直怀有的绿色梦想。

2、国家公园将给秦岭带来哪些好处

      曾经,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秦岭里的树,由多变少,由大变小,秦岭绿由深变浅。

      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秦岭的生态系统虽然有所恢复,但是系统的保护与规划,进而全面恢复秦岭的生态、文化以及动植物养护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秦岭是中国的地理标识,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秦岭是最能代表现代陕西的重要精神标识,在秦岭建设国家公园,能使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口号成为现实,能为陕西打造出最靓丽、最耀眼的生态名片。

       国家公园是由政府划定和管理的保护地,以保护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为目的,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倡导各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效益维持以及提供游憩机会作为国家公园的主要管理目的。自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之后,至今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3800多个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自然保护地典范。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提出的建设规划中,这样定义秦岭国家公园: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生态保育、科研监测、环境教育、生态旅游和社区发展五大方面,这些功能的实现将能为秦岭地区和陕西省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党双忍说:建立秦岭国家公园,对于当代来说,好处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更大意义上说,这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保护秦岭就是保护了生态的根基,这事关陕西乃至中国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建立秦岭国家公园,最明显的效益便来源于其天生的地理优势。秦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在这一区域内建立国家公园,会极大促进秦岭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能够为当代和子孙后代留存下最为完整的自然遗产。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既然是依托自然资源修建的国家公园,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国家公园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秦岭地区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观赏珍稀动植物、开展探险、科研与普及国民环境教育等社会活动的新目的地。秦岭国家公园的建立将为公众了解秦岭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知识打开一扇大门,将极大促进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加强自然环境教育的设施和项目建设,加深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理解。

      一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但地域的阻隔也给各项工作推进带来不少掣肘,秦岭国家公园的建立将为更好地保护秦岭提供契机,用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消除由于分块管理造成的政策矛盾与利益冲突,更好地整合资源,促进秦岭地区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

3、陕西已经正式规划秦岭国家公园

      自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率先提出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设想后,陕西就此踏上了秦岭国家公园的圆梦之旅。2007年11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第一次为这座山立法。

      十年磨一剑,经过对秦岭的深入研究与保护,2015年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的提议正式出台,建设美丽陕西建设秦岭国家公园也正式进入陕西省十三五规划之中,这一系列重要举措都在为秦岭国家公园的建立描绘着宏伟蓝图。

 4、 突破要素管理的有利实践;更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有效探索。

      在陕西境内的秦岭核心区域,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及全国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根据《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及《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具体要求,按照海拔高度,把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划入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把适度开发区划入传统利用区和游憩科普区,是当前规划建立秦岭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

      2016年由国家林业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提出的规划中提出:保护秦岭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是指国家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必须切实保护秦岭的地质地貌景观、水系流域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稳定性。这是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开发的核心原则和根本目的。

 

      怎样建立秦岭国家公园?怎样保持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怎样实现秦岭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规划书里亟待解决的命题。

      林业系统提出的秦岭国家公园的建设规划,分为保护和利用两部分。其中保护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在秦岭的核心地域,用最少的设施建设发挥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典型的自然景观、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及重要水源涵养地实施保育和修复,建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野外种群保护工程、野生动物栖息地保育与修复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矿产开采治理工程及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规划里,国家公园的公益性除了体现在休憩功能的发挥,更在于其巨大的教育价值,用科普与环境教育来降低人为破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是秦岭国家公园建立的重要意义。对大众游憩自驾旅游者、大众游憩团体旅游者、特殊探险旅游者、国家公园管理者和员工及社区居民群体等众多国家公园的受益群体实施生动形象的环境教育,才是真正使秦岭得到保护的根本途径。

      将保护和利用相互协调,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无疑是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创新,也势必带来这座伟大山脉的全新时代。

    (图文来源:陕西日报;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