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白山概述
一
太白山历史悠久,山域地广人稀,外部交通方便,经济发展迅速。
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尚书·禹贡》谓之惇物山。《史记》称其嶽山。《汉书·地理志》称其太乙山。《魏书·地理志》,始称太白山,沿用至今。太白山因其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坠圭峰(山名,位于户县东南)西,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魏书·地理志》)
太白山地跨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眉县和西安市周至县境域。北以山脚、峪口为界;南以湑水河为界,至老县城、黄柏塬;东以黑河为界,至黑水口、沙梁子、厚畛子;西以石头河、红岩河、大岭、小岭为界,至嘴头镇、和平桥、大包梁、香面沟口。山域面积2379平方公里,其中太白县域1120.6平方公里,占47.1%;眉县县域466.7平方公里,占19.6%;周至县域791.2平方公里,占33.3%。
太白山的发育史,大体可追溯到太古代。约在6亿年前,秦岭太白山区还是一片古海。约4亿年前,逐渐隆起,海水退却。历经嵩阳运动、吕梁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褶皱成山,形成高大雄伟的断块山地。第四纪冰川时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形成奇特的冰川地貌,并发育了现代冰缘地貌。
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白石山,横亘陕西中部,东至河南省鲁山县石人山,绵延1500多公里,地跨甘、陕、豫3省17个市90个县(市、区),被誉为中华龙脉、华夏龙脊、大山之祖、炎黄子孙的父亲山。秦岭宛若巨龙,横卧神州大地,太白山势如龙首,雄踞群山之巅。绝顶与北坡最低处黑水口(海拔491米),相对高差3280.2米。
秦岭主梁自衙岭进入太白山区,自西向东绵延120余公里,至老县城北的庙沟梁,出山域东去。以拔仙台、跑马梁、鳌山为中心,向外辐射支脉7条,由主梁及支脉南北延伸梳状支梁60余条。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54座,占秦岭同类高峰的93.1%,海拔650米~3000米的名山、秀岭、翠峰44座。
太白山区地广人稀,原始森林广布,生物多样性特点鲜明,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山域涵盖太白、眉县、周至所属乡、镇16个,村民委员会103个,村民组550个,农户25 896户,居民10.2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2.9人,主要分布于石头河、黑河、湑水河、红岩河沿岸和北坡山麓及其黄土台塬地带。先后建立国有林业局1个,国有林场9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安分局3个,森林派出所10个,从事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旅游开发和为广大城乡提供多种生态服务。
太白山区南临汉中盆地,北接关中平原,交通方便。1958年以来,先后修建潘(家湾)太(白)、太(白)洋(县)、黄(柏塬)老(头庄)、周(至)佛(坪)、108国道、沙(梁子)厚(畛子)、厚(畛子)都(督门)、姜(窝子)眉(县)、法(门寺)汤(峪)、眉县环山、关中环线(S107)等多条公路,以及26条林区公路、旅游公路、乡村公路,总长504.6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72米。山域周边8条公路,形成太白山环形路网,路长304公里(周至县吊沟口至监生沟口5公里尚未修通),北麓4条公路形成环形旅游路网,路长95公里。
太白山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山域16个乡、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68亿元,人均GDP10 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3元。2010年,太白、眉县、周至3县实现GDP115.56亿元,比2004年增长1.83倍,人均GDP11 1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2元。

二
太白山生态地位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惇物宝山。
太白山系孤高独秀,山势雄伟,是关中、陕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秦岭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作用,在主峰太白山区的体现尤为突出。秦岭太白山是中国南方、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分界线;华北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系的分界线;古北界、东洋界动物区系的分界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太白山是陕西关中西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市(区)和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源保护区,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生态战略高地,还是以西安、成都、重庆为中心的西部三角经济区最北高端的生态屏障。
太白山森林广袤,树种多样,是陕西现存面积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据2007~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太白山区有生态林21.18万公顷,其中乔木林19.86万公顷(原始森林约6万公顷),灌木林1.13万公顷,疏林0.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3.5%,林木绿化覆盖率88.2%,林草覆盖率90.2%;林木总蓄积2017.8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2008.13万立方米。山域人均占有生态林面积2.1公顷,为全国人均森林面积的15.8倍;人均占有林木蓄积197.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林木蓄积的22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 还有古树名木18种,共61株。
太白山生态价值巨大。山域现有林木总蓄积已固定贮存碳3692.6万吨,释放氧气3268.8万吨,是一个巨大的森林贮碳库。林草每年在生长季节中,还可吸收二氧化碳3633.4万吨,释放氧气2639.2万吨。
太白山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秦岭众水之源,汉江、渭河许多支流发源于太白山。山域主要河流有59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条,流域面积1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45条,较大支毛沟110余条。年平均径流量12.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12 254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的11倍,全国人均水资源的6倍。森林可涵养水源,把大量降水渗入地下,通过地下径流补充调节河川流量,改善洪枯比,减少水旱灾害。太白山区森林平均每年可涵蓄降水2.47亿立方米,相当于2个石头河水库的总库容,可谓之天然地下蓄水库。

太白山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中心略偏东。植物区系中的华北区系、华中区系,动物区系中的古北界区系、东洋界区系,在太白山交汇,具有鲜明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太白山区有野生植物2594种,隶属253科,885属,其中大型真菌94种,地衣植物282种,苔藓植物325种,蕨类植物110种,种子植物178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0种、陕西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5种、太白山特有植物115种,被誉为天然植物园;野生动物2554种,隶属58目,276科,1473属,其中森林昆虫1991种、土壤动物229种、脊椎动物334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陕西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4种,太白山特有动物53种,有天然动物园之称。
太白山中草药材资源丰富,是公认的药山、宝山。民谚说: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遍野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是棵草。《太白山本草志》记载,中草药物1415种,涉及药源植物约1300种,中草药材储量约1.3亿公斤。中草药物数量、储量,均居全国八大药山之首,堪称华夏药材宝库。
太白山区自然环境质量优良,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太白山区土壤、植被带建群种和优势种,以及天然水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大气、水体、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国家有关环境质量标准。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尚未完全停止,洪涝、干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山林火灾、偷砍盗伐林木、偷猎乱捕珍稀野生动物、乱采滥挖珍贵中草药材等时有发生。保护太白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全社会长期付出巨大的努力。

三
太白山是自古有名,自然风光,人文旖旎,胜景荟萃,风景资源类型多样,是古今游览胜地。
太白山,是中华名山。从唐、宋至明、清,曾有6位皇帝先后封爵御赐太白山为神应公、灵应公、济民候、明应公、济远公、福应王、惠应公、普济王、惠民王、灵应王、昭灵王、普润王等。还有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岑参、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朱铎、仇圣耦、吴玉、何景明、李柏、张执中等文人墨客曾留下大量诗词盛赞太白山美景。
由于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内涵丰厚,造就太白山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齐全,有的属稀缺旅游资源,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第四纪冰川遗迹、太白积雪六月天、五大自然分界线、六大天池明珠、大面积原始森林,以及鲜明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垂直景观带谱等,景观品位高,旅游吸引力大。
民国二十二年(1933)8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登太白山后,《太白山纪游歌》曰:巍巍乎太白!高度一万二千尺。高居西北雄且尊,少华太华如儿孙。
1991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到太白森林公园视察后指出:在我国长江以北,气势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研价值如此之高,离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观实属罕见,很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他对太白山自然风景及其开发价值给予极高的评价。
太白山景观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是开发生态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中的风景资源分类标准,太白山区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天象资源、人文资源五大类景观俱全。地文景观奇特多样,水文景观清澈秀美,生物景观绚丽多彩,天象景观飘渺奇幻,人文景观史长涵丰,进而又可细分古冰川冰缘地貌、中山峰林地貌、低山蚀余地貌、峡谷、洞穴,风景河段、漂流河段、天池、瀑布、碧潭、山泉、温泉、人工湖库,森林季相、植被垂直带、高山草甸、古树名木、中草药材、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垂直气候、朝辉夕阳、太白宝光、云雾、冰雪,古道遗迹、古墓葬、古建筑、古文物、现代建筑、社会风情、山域文化、地方特色等37种景观基本类型。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太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29个亚类,1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分类中主类的100%、亚类的93.5%和基本类型的80%。
自1988年以来,陕西省林业厅、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先后批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省级森林公园、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青峰峡省级森林公园,以及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园区面积36 486公顷,区划景区32个,设计景观、景点、景物759个,还有小型生态园、观光园、科技示范园、蔬菜游乐园、蔬菜公园,以及独立景点(群)38个。太白山区共有各类景观、景点、景物797个,是陕西面积最大、景点最多、游线最长的生态旅游胜地。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0 636公顷,区划景区10个,规划景点、景物180个;黑河国家森林公园面积7462公顷,区划景区4个,规划景点、景物65个;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面积2638公顷,区划景区6个,规划景点、景物238个;红河谷省级森林公园面积5454公顷,区划景区3个,规划景点、景物61个;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3918公顷,区划景区3个,规划景点、景物80个;青峰峡省级森林公园面积4360公顷,区划景区4个,规划景点、景物65个;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湑水河景区,面积500公顷,规划景点、景物47个;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核桃坪景区面积2400公顷,规划景点、景物16个。
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外,还有太白县万花山生态观光园、太白生态园、雪域蔬菜游乐园、塘口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园、秦岭蔬菜公园(方才关),以及眉县、周至县山麓地带独立景点或景点群。
太白山古有红河丹崖、斜峪雄关、古枫幽境、斗母奇峰、桃川曲流、平安云海、太白明珠、拔仙绝顶八景传颂于世。今太白山区生态旅游深度拓展,游赏空间扩大,登顶线路增多,逐步形成拔仙绝顶、太白积雪、天池明珠、冰川奇石、原始森林、垂直景观、太白云海、斗母奇峰、黑河峡谷、凤泉神泽新十景,引人入胜。

四
太白山文化丰厚,人文辈出,古迹众多,文脉深邃。
太白山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涵盖生态环境、山水风光、生物种群、社会历史、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要素,是一种综合性名山文化、区域文化、特色文化,其主体是自然文化。山域文化大体由自然文化、历史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系统,可细分为地貌文化、生态文化、森林文化、生物文化、草药文化、山水文化、天象文化、温泉文化、山史文化、古迹文化、蜀道文化、关学文化、草医文化、宗教文化、诗词文化、隐士文化、民俗文化、民艺文化、传说文化、特产文化等子系统。张载关学、道教文化、草药医药、太白酒文化、古代诗词、民俗文化,堪称太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也是旅游景点的内在吸引力。山域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弘扬太白山文化,旨在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园区,不断开发新景区、新景点,大力包装一批精品景点,提升了其旅游品位和吸引力,深入开展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文明森林公园活动。
山之南北民俗迥异,荟萃了丰厚特色的文化遗产。南麓厚畛子、老县城、核桃坪、黄柏塬一带,原属汉中佛坪县,居民多系四川、重庆、湖北移民,其民俗、民居、语言,都带有浓重的巴蜀、荆楚特色;北麓马召、竹峪、汤峪、营头、鹦鸽、桃川、嘴头等地,世为京畿之地,为古凤翔府、今宝鸡市属地,为周礼之乡,其民俗、民风、民居、语言均为典型的关中西府民俗文化体系。太白山南麓村民喜食腊肉、浆水菜,以玉米、杂豆、洋芋为主食,爱喝苞谷酒、罐罐茶,特色小吃有洋芋糍粑、玉米浆粑、蜂蜜炒面等,北麓山前及石头河、红岩河一带村民,以小麦为主食,辅以大米、杂粮,喜食蒸馍、面条、面皮等,其特点是长面宽薄臊子鲜,油泼辣子醋调酸。特色小吃有搅团、鱼鱼、石子馍、玉米面粑粑、锅盔、凉粉、饸饹、面皮、扯面等。在生子祝寿、婚丧嫁娶、节庆祭祀、衣着服饰、民居形式等方面,山之南北都有明显差异。
太白山区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山域遗存古代诗词156首,当代新诗词3000余首,其中获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74首;山歌、民歌135首;寺庙、山门、景点楹联32幅;小说、散文集10部,游记散文119篇;影视剧、画册及著作182部,报刊 7份,民间传说故事93个。
山域古迹文物众多,文化积淀丰厚。太白山区有褒斜、傥骆道两大古道,还有古山道,共12条,古道、山道、栈道总长1139公里,其中山域内道长726公里,留存栈道遗址27处;史前遗址、古城遗址、古寺庙遗址、古战事遗址、古栈道、古墓葬、古建筑16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山野遗存铁铜铸像、石木雕像、铁铸器、石雕石刻、古碑碣等文物3527件(尊、通)。已建立文物管理所3个,有文物保护管理人员30人,依法保护管理太白山域各类文物。

五
太白山景区连片,景点自然秀美,设施配套到位,是陕西最大的生态旅游圈。
太白山旅游区被誉为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核心区,发展较快。太白山区先后建立太白山、黑河、红河谷、青峰峡森林公园管理处、翠峰山森林公园筹建处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旅游科等旅游经营管理机构;陕西太白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周至县旅游局、太白县生态休闲产业办公室、眉县文物旅游局等旅游行业管理机构,以及太白山旅行社、红河谷旅行社、太白度假村旅行社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山域生态旅游从业人员930余人。
1988~2009年,各森林公园管理(筹建)处,分别委托北京林学院、西北林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大学设计院(所)、中美合作《森林景观学研究与发展》中方课题组、国家林业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省旅游设计院等单位,先后完成了太白山、黑河、青峰峡、翠峰山森林公园和太白山、黄柏塬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及周至南太白山生态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14次,其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修编进行7次,为园区开发建设及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太白山域各森林公园管理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生态旅游园区开发建设资金1.8亿多元,用于修建和完善各类旅游设施,开发生态旅游,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相互配套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1988~2010年,修建供电、供水、通讯、电视、网络、护栏等基础设施,以及交通、服务、环保、管理等旅游设施196处。

随着山域生态旅游园区蓬勃发展,农家旅游经营迅速崛起,当地农民群众积极兴办各种旅游服务项目,走上兴旅脱贫致富之路。眉县汤峪口、周至县厚畛子、太白县嘴头、桃川、黄柏塬,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城镇。
山域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旅游宣传营销组织、驻外办事处(接待站)、中介服务机构18个,共有宣传营销人员95人,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先后举办太白山观花赏雪节、红河谷音乐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10届)、太白县绿色蔬菜节(3届)、黄柏塬金秋红叶节(2届)、青峰峡高山露营节等旅游节庆,开展促销活动。
太白山区旅游商品种类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主要有太白酒、无公害绿色蔬菜、积谷寺贡米等名优产品;猕猴桃、苹果、核桃、板栗、西瓜等传统产品;刺绣、布艺、剪纸、面花等民间工艺品,深得游客喜爱。

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逐步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实现了由游览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已开发出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有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科普教育游、养生保健游、登山探险游、朝圣祭祀游等。形成了以登顶揽胜、穿越探险为目的的旅游线路15 条:太白山北坡主游线有汤峪口上板寺拔仙台、远门口下板寺、红河谷下板寺、黑虎关大殿文公庙,支线有柴胡山上白云、吉利沟大殿、鹦鸽六家村斗母宫;南坡主游线有厚畛子铁甲树拔仙台、都督门将军石二爷海、两河口大蟒河红水河拔仙台(艰险崎山区,为驴友探险路),支游线有万泉沟南天门、钓鱼台将军石、核桃坪中营河坝老庙子;探险线路有:鳌山南北穿越探险线路,塘口鳌山太洋公路49公里;秦岭鳌山、太白山东西穿越探险线路,塘口鳌山太白梁拔仙台汤峪口或厚畛子。
山域各生态旅游园、区,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森林公园、国家A级旅游景区活动。2001年以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获得首批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点、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点)等称号。2009年,黑河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省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红河谷、青峰峡森林公园评定为全省AAA级旅游景区。
太白山域生态旅游成效显著。1988~2010年,太白山、黑河、红河谷、青峰峡森林公园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99.54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22 426.4万元。

六
太白山科考价值突出,科技活动丰富多彩,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旅游开发成果丰硕,为山域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太白山是天然绿色宝库,具有极大的综合科考价值。建国以前,曾有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10位科学家、传教士,先后在太白山采集生物标本,考察地貌、地质、森林、动植物,发现了许多新种,首次提出秦岭太白山为中国南北植物分界、发育有冰斗湖、有大熊猫分布的科学论断。中国科学家12人对太白山进行多学科考察,开创了系统研究太白山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太白山区先后建立了农、林、水等部门所属科学试验、研究、观测、推广机构和群众学术组织25个,科技队伍逐步扩大,科技成果丰硕。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陕西、秦岭、太白山新纪录生物130余种。
1985~2008年,太白山、老县城、黄柏塬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先后组织综合科学考察4次,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院、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等单位相关专业的教授、专家、科技人员199人次应邀参加,分别就社会经济、气候要素、地质地貌、冰川遗迹、土壤类型、森林植被、植物区系、动物区系、昆虫区系、珍稀濒危生物、中草药材、资源植物、特有动植物、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种群、竹林资源、旅游资源、宗教文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专题考察研究,查清太白山区自然生态本底,编写出专业科考报告。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太白山森林公园于1980~1991年,邀请有关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的教授、专家,分别进行珍稀植物、山地土壤、森林病虫害、野生猕猴桃、景区景点、植被类型、树木种类、草本植物、野生植物、汤峪河水文、温泉水质等专题调查、普查,以及山域森林资源调查、生物保护科技项目,共21个(次)。
科学保护太白山良好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山域各有关单位的首要任务。山域内省属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白林业局及周至、太白、眉县农林水部门,20世纪70年代以来,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农林生产、环境建设、生态旅游等科学试验研究,取得农、林、水、药、果、菜、游等方面的科研成果68项,其中获得省(部)、市、县奖励47项,如秦美猕猴桃选育(周至县园艺蚕桑站)、野生茅栗嫁接板栗技术推广(周至县林业站尚彦林)、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开发规划研究(中美合作研究课题组)、ABT与GGR系列研究与推广(太白县林业站陈建恒),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林业局二等奖。这些科技成果为山域生态保护、农林生产、环境建设、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太白山区各县、乡(镇)和省、县属林业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森林防火体系、森林公安机构,加强森林生态保护。各国有林场、苗圃,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兼顾,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特别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天生林15.8万公顷,人工造林、飞播造林6281.9公顷,封山育林2825.1公顷,使山域森林得以休养生息,许多荒山、荒地、退耕坡地披上了绿装,植被恢复较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7~2010年,太白、周至、眉县先后在山域16个乡、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林改任务。山域97个村的17054户农民,以多种形式承包集体山林8.44万公顷,占集体山林总面积的89.3%。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林改目标,使农民从林改中得到实惠,调动了林农爱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
太白山、老县城、湑水河、黄柏塬、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面积10.93万公顷,占太白山域总面积的45.9%,旨在保护太白山综合生态系统、原生态自然环境、湿地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
太白山区各国有林业局、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坚持不懈地护林、造林、育林,使山域森林资源持续增长。2010年,太白山区乔木林面积19.86万公顷,比1976年调查增加4.07万公顷,增长25.8%;森林覆盖率83.5%,同比增加17.1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90.2%,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林木总蓄积2017.8万立方米,同比增加348.8万立方米,增长20.9%,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总蓄积同步持续增长。

1985年、2006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次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使已知种子植物由1550种增至1783种,发现植物新记录22种,其中地衣植物13种,苔藓植物7种、蕨类植物2种,为秦岭新记录种;脊椎动物由254种增至334种,森林昆虫由1435种增至1991种,发现动物新记录108种,其中鸟类61种,土壤动物7种,昆虫40种。为陕西、太白山新记录种;中草药材由800余种增至141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达6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达76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独叶草、红豆杉、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明显增多。
秦岭太白山山峻水沛物丰,天赋生态宝地,美景初为人启,前程灿烂迷人。山域各级人民政府及林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引导山域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地保护美丽太白山,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探索创建低碳旅游区、和谐旅游区的途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创建生态安全旅游区,充分发挥太白山山水、资源、文化、区位等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申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让太白山发挥出更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能,为陕西乃至全国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福祉,为建设美丽陕西、美丽中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原文来自陕西地方志;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