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虚空生命(2)
由此,对于坐在旁边的人,我们不要觉得他的某些动作会对我有影响。有的人感觉当中,每个人的每个动作好像对他都不利。害怕别人占有了他的修行,占有了他的功能。曾经遇到一位学气功出身的居士,他特别敏感。总觉得别人又在偷他的气,他坐在这里就是不舒服,别人一进来他就有个感觉,觉得冷风嗖嗖的,他经常有这种感觉。我对他说:你应该有分享的心,如果你的修行你的功能能够和所有人分享,这是你莫大的功德,你应该把它奉献出去。把修行功德与大众分享,这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修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的人,是为了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要以各种方式来度,以你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这也是在度众生。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把所有众生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担心别人偷气的想法就会淡化,修行就会迅速提高,心量就会扩大。心量扩大以后,以尽虚空遍法界广大无边的清净心来修行,进步特别快。具体到每一个人,对待同参道友,一定要想到,他在成就我,我要把我的功德与所有人来分享。这样一切障碍都没有了,一切烦恼都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就真正能够达到和谐共处。
僧团讲六和敬,在六个方面都要和合。这六个方面就是身、口、意、戒、见、利。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此六和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佛教僧团,就叫和合众。我们中国人讲究和为贵,佛教的思想亦复如是。僧团就是以六和作为组织的原则和条件,僧团就是根据六和来生活,来安排所有的修行和利益。身、口、意、戒、见、利六个方面,最后是利。利是讲什么呢?前面五个讲的都是精神生活,最后的利是讲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要怎么样呢?要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利益上,你有一块饼干,我有一块饼干,他有一块饼干,这样就能体现平等的精神。这种各取所需、平均分配的原则,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最合理的物质分配方式。这种平等的分配方式,可以缓和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社会的各种矛盾,往往是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平等而产生。佛教内部的矛盾,寺院内部的矛盾,无一不是这六个方面的不和。这六个方面的不和,往往是物质利益高于精神利益。所以僧团既要重视精神生活,又要重视物质生活,两方面都做到和合了,僧团才能够巩固发展,才可能做有利于佛教生存发展的事情,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
我们短期在这里僧俗共住,也要遵守这六条原则。身要和,你谅解我,我谅解你,身和同住。口要和,你多说一句,我少说一句。你说了不好听的话,我马上说对不起谢谢你,口就和了,口和无争,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闲言碎语。你对我有意见,我对你没有意见;你对我有怀疑,我要谅解,这样我们的意见就能和,就能相互信任,生起喜悦,意和同悦。在佛法上,你有那样的看法,他有这样的看法;在用功的见地上,你认为这样是对的,他认为那样是对的,我们可以共同讨论,找到一致的方法,一致的观点,解决纷争,这样就见和同解。寺院的规章制度,佛制的戒律,是对寺院里所有的人进行约束,不是只对某些人有约束,对某一些人就不约束。只要寺院有一件事在制度以外,有一个人在制度以外,寺院管理就会出问题。我经常说,一个寺院不能够出现管不了的人,也不能够出现管不了的事。所以我们要在戒和同修的原则下来实现这个目标。只要是佛制的戒律,祖立的清规,我们大家都要共同遵守。只有共同遵守这些清规戒律,我们的僧团才会是一个清净的僧团,才会是一个有组织有力量的团体,不是乌合之众。最后就是在物质方面,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有粥喝粥,有饭吃饭。大家同吃一锅饭,同喝一杯茶,住同样的房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利和同均。这就能够体现佛法不仅在理念上平等,在物质上也要平等。这样,佛法在世间才能真正成为一泓清流,才能真正为世人所向往。佛教提倡了这么多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如果一点都不能落实,一点都不能兑现,谁还向往佛教?谁还皈依佛教?即使我们是短期在这里和合共住,也要共同遵守规章制度,和合一致,共同修行,共同生活,我们的法会才能够圆满,我们的修行才能够真正有成就。
我一再提倡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理念,《华严经?净行品》说做每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共同发心。所以后来我在总结这一品的内容时说:修学佛法,当愿众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原文来自实修驿站;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网; 20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