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四食(1)
(2004年12月8日)
出家人称为比丘,比丘是印度话,译成汉语是乞士。乞士的意思就是乞讨之士,用白话讲,乞士就是要饭的。乞士有两层含义:内乞佛法以养慧命,外乞世食以养色身。一方面是要乞求以佛法为内容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是要乞求以世间食物为内容的物质食粮。
人类的所有产品也就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这两大类。精神产品就是以文化思想为内容的学术文化、宗教哲学;物质产品就是以生活生产资料为内容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品。每个人所需的粮食也是这两种,所谓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只不过每个人两种粮食的具体内容不同。没有物质的粮食,人生活不下去;没有精神的粮食,民族、国家、社会、人类,要延续下去也不可能。一切动物基本上只有物质的粮食,没有精神食粮,所以它永远都进化不了,永远是被动的。只有人为万物之灵,有两种粮食。他既利用这两种粮食,又制造这两种粮食。
佛教把可以用来滋养色身的食物,分为四大类:段食、思食、触食、识食。段食就是指的我们所食用的粮食产品,之所以叫段食,一个是因为它能经过加工,分成一段一段的;再一个是因为要分阶段地来吃。一天三餐,婴儿、儿童、青少年、老人,不同的年龄段,对于食物的需求也不同。第二种叫触食。人与人接触,人与某些物质的接触,通过接触而获得某些**的满足,使身体等某些方面的需要解除饥饿状态,就叫做触食。比如说人们之间握手、拥抱,乃至男女之间的事情,都是触食。第三种叫思食。肚子饿了,口渴了,想一想。比如说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好像精神会餐一样,也能够暂时缓解饥饿状态,包括思念亲友,思考问题,都是思食。第四种叫识食。识就是意识的识。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是心意识作主宰,心意识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命也就延续不下去。食有这四大类,都跟地水火风分不开。
现在有人把食品分成固体食品、液体食品和气体食品三大类。比如说谷米,就是固体食品。我们吃的饭,里面既有固体的成分,也有液体的成分。饭没有水煮不熟。任何一种食品的成分都是综合的,不过它以某一方面的形式为主,所以叫它固体食品。水、茶、饮料、酒,这些是液体食品。只有固体食品,没有液体食品,四大也不能调和。还有一种是气体食品,空气也是一种食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气体食品比前两种食品更重要。七天不吃饭人死不了;七分钟没有空气,人的生命肯定支持不下去。所以气体食品是最重要的食品。
气体食品,与宗教修持有密切关系。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三七二十一天不吃饭,以气体食品为主,当然他身上也储存了一定数量的固体食品和液体食品。他二十一天当中,并没有增加固体食品和液体食品,但是他的五脏六腑还储存有固体食品和液体食品的成分,所以他的身体可以支持不坏。
以气养神,神清入定,定中禅悦为食。禅悦不单纯是精神,还有物质,心物平衡不动不摇,亡言绝虑,才能进入禅定境界。禅定中呼吸依然存在,内外四大还在交流。呼吸是生命的根本,没有呼吸也就没有了生命。人死叫断气,断气了就是呼吸没有了,也就是说他再也不能吃空气了。对人类、对一切生命来说,保护环境,爱护空气,不要污染空气,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原文来自实修驿站;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网; 20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