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物质生活要简朴,精神生活要高尚(2)
在这样的时节因缘下修行,我感觉到提倡高尚的精神生活、简单的物质生活,对于人类的生死存亡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精神生活高尚一点,那么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可能就会淡化一点;相反,精神越空虚的人,越是需要用外在的物质生活满足虚荣与追求,越是会过度地耗费资源。现在为了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要所使用的资源,和五十年代相比,不知道要多几十倍。特别是城市的人,一个人一天用的水,比乡下的人一年用的水还多。为什么呢?洗澡、洗脸、墩地、洗衣服……浪费水资源的人,一天用一吨水还不止。特别是那些宾馆、机关等公共场所,水资源的浪费简直不得了。有许多地方成年不下雨,老百姓要走几十里路,去取一点水回来生活,但是城里的人,把乡下的水都弄到城里去了,满足城里人的生活方便,结果农田干枯了,河水断流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干净的水变成了污水,又排到河流里,把所有的河流都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多么严峻啊!如果我们不提倡过一种淡泊的生活、过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我们明天怎么过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修行人也要考虑这件事。修行人如果不考虑这些事,那我们的慈悲心从什么地方来体现呢?我们对众生的关怀、对人类未来的关怀,又从什么地方来体现呢?那我们奉献人生的理念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学佛的人、修行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清净的生活、简单的生活。生活越简单,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就会越少,我们的自主性就越强,我们就会富于自力更生的精神,就能战胜诸多的困难。一个过分依赖外在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我们修行人也要锻炼意志,使精神生活充实起来,使物质生活既简单又健康又卫生。
佛陀在世的时候,规定出家人三衣一钵,三件衣服一个钵盂。那种生活多么简单啊!晚上睡觉不需要在屋子里,树下一宿,就在一棵树底下打坐过夜。没有房子,也没有庙宇。哪个地方有石洞,就可以在石洞里坐一坐。而且不能在同一棵树下连续三宿。超过三天,可能就产生贪恋,觉得这棵树很大,树阴很好,地方很干燥,环境很优美……这样就产生贪心了。产生贪心对修行不利,所以第四天晚上赶快换地方,到更有利于修行的地方去。在东南亚国家,偶尔还看得到晚上在树下休息打坐的比丘,在中国已经很少看到了。因为中国的气候温差太大,再加上种种的不安全,只有住在庙里。即使是住在寺院里,也要越简单越好,不要搞得太复杂太豪华。简单朴素、干净利落,这样的生活就非常好。一切太豪华太现代化,浪费资源,与道不相应。
作为修行人,时时刻刻要想到大自然的资源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为我们所使用的。比如说一棵树,起码十年以上才能够有绿阴给人类阴凉。十年就长成的树木一定不可以做家具,不可以做建房子的材料,这些速生树只能够观赏,而且越是生长快的树消耗的水分越多,种这些树对于水分的保持实际上非常不利。再说矿产资源,煤炭、石油,那可是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几亿万年,才形成的。大自然经过久远的年代形成的资源,我们几十年就把它开采得差不多了。石油紧张,煤炭紧张……现在大家都坐汽车,以后汽车有了,道路有了,没有油了怎么办?
把这些事情想一想,人类的未来实在是危机四伏。我们能够理解人类生存的艰难,我们就要力所能及地从我做起,节约资源,为人类的明天着想,为大地众生的明天着想。同时我们也要力所能及地把我们知道的这一点点最简单最朴素最明了的道理,告诉我们周围的人,让大家都来爱惜资源,为人类的明天着想,珍惜每一件现有的东西,不要浪费。
我们斋堂门口写了四句话。那也不是佛经上的话,而是中国的古诗。有鉴于当前对粮食的不珍惜,对一切物质资源的不珍惜,想借着那块白墙时时刻刻提醒大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粮食是这样,一块砖、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片菜叶子、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双袜子……哪一样不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到我们手上的呢?我们要由一件事而想到另一件事,由盘中餐想到身上衣,由身上衣想到盆中水,想到地上的砖头、瓦块、房子……一切的东西都来之不易,都要珍惜。抱着感恩的心,节约所有的资源,这也是修行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说仅仅天天打坐诵经就是修行,在生活当中不能检点,不能淡泊,你打坐的那一点点功德可能就在生活当中彻底消耗掉了,不会有一点积累。我们要有积累,一定要全面地修。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三业的清净,都是修行人的禅生活。
(原文来自天下书库;整理:吕志明;大秦岭文化网;2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