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河流域的古文明 1
两河流域先民创造了文字,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两河流域的先民,包括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他们以文字的形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涉及行政、文学、宗教等等。[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走进西亚大地,你会发现两条大河,一条是幼发拉底河,另一条是底格里斯河。两条大河自北向南一泻而下,直至波斯湾。这两条大河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但脾气秉性却又各异幼发拉底河性格温顺、平和,它不紧不慢缓缓地向着南方行走。而它的孪生兄弟底格里斯河却脾气暴躁而任性。两河流域是一片广袤的平原,人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语中就是两河之间的意思。这片大地形似一弯新月,所以西方人把它称为沃月地带,我们称之为两河流域。现在到两河流域旅行,会发现这里因为石油的开采而富甲天下,但回想人类文明的早期,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这里资源物资匮乏,征战不断,因为战乱,人们经常迁徙。但就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却升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最早的文字就诞生在这里,最早的城市也出现在这里,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为人类所骄傲的文明成果。穿越时空,我们看到了两河流域的人们在建造房屋,他们还用泥土制造日用器皿。取之不尽的泥土成了人们基本的生活资源,他们甚至在泥土上写字。我们仿佛能通过这些泥土还有文字,与两河流域的人们做一番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泥土是宝贵的,而对于远古的人们来说,泥土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表面上看这里资源匮乏,但除泥土之外,这里还有幼发拉底河,水资源也是宝贵的,水和泥土便成就了这里轰动世界的文明成果。讲到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就不能不说到苏美尔人,正是他们创造了灌溉农业,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两河流域的文明离不开灌溉,早在公元前6000年,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就开始出现了,到了公元前3000年,大规模的灌溉造就了两河流域的文明。现今伊拉克的南部地区,就是当时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先后生活的地方。我们要讲一个叫特罗的小地方,它地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我们还要说到一个叫德·萨西的法国人,他率领考古队于18771900年对这块仅有12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活动。他们发现了什么?说来让世人震惊,那是三万多块泥板,上面刻有文字,刻有两千多行铭文的圆筒形印章,还有各式雕像。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被发现了,这就是苏美尔文明。时光回到6500年前,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的最南端,他们在那里停了下来,定居下来。于是,这里有了房屋、有了家。经过辛勤的耕种,他们收获了粮食。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多种经营,栽种了果树,在沼泽中捕鱼。终于,他们在4900年前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城邦国家。之后在苏美尔地区竟先后诞生了十几个城邦。与纯粹的城市相比,两河流域的城市规模要大一些,所以被称作城邦,它的范围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城市周边的耕地,还有村庄。当然,城邦要有人来管理,于是这里就有了统治者,城邦的所有事务都要由他来主持,像战争、宗教仪式、修造神庙,还有贸易活动等等。时光匆匆而过,苏美尔人的城邦在大约四千三百年前遭到了来自北部的阿卡德人的袭击。城邦发展的同时,阿卡德人的势力也在增强,终于,他们有能力吞并苏美尔人的城邦国家了。阿卡德人的精兵强将席卷了苏美尔的城邦。一场风卷残云般的战争后,苏美尔地区统一了,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诞生了,它的新首都定在北部,这就是阿卡德。两河流域有了很多世界瞩目的第一:世界上第一个地域性的王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制,最早的首都……说到这些第一,又必须说到萨尔贡,是他,统帅一支大军扫荡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属于他的王国。这样一位霸主,他的出身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萨尔贡从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一个园丁抚养了他,长大后从一个下人做起,逐渐成为宫廷官员,最后终于成为一代霸主。当然,这一切都出自他的口,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证。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征战足迹:他首先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城邦,在征服了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后,他的锋芒又直指北方,向北,向北,一直到达今天的土耳其,还有伊朗的西部。在许多人眼里,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帝国的建造者,而到了他的孙子纳拉姆辛统治时期,王朝迎来了它的鼎盛。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摆脱不了盛极而衰的命运,阿卡德也是如此。说到这个创造了诸多第一的王朝的灭亡,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外族的入侵导致了王朝的灭亡,也有人认为王朝灭亡的原因来自内部,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财富的弊端所致,还有把王朝的灭亡归于气候的说法。甚至还有这样一种传说,认为纳拉姆辛对神的蔑视导致了王朝的寿终正寝。就在阿卡德王朝消亡100年后,一个新的王朝又在两河流域出现了,这就是乌尔第三王朝。这个时期又被称为新苏美尔时期。作为新苏美尔王朝的创建者,乌尔那木本来是乌尔城的一个军官,是他将两河流域南部,还有阿卡德和苏美尔地区重新统一起来的。他的儿子舒尔吉不仅巩固了父亲建立的王朝,还把它建设成为两河流域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在他统治时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这就是被后世一直传扬的《汉谟拉比法典》的蓝本。后世的很多学者误认为这部法典是乌尔那木颁布的,所以称之为乌尔那木法典。乌尔第三王朝把苏美尔文明发展到了一个辉煌时代,它也成为其他民族效仿的典范,在其他民族建立了国家后,苏美尔文明得到了继承。前面说过在两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泥板,它们成为文明的重要载体,我们甚至在那里发现了两河流域流传最广的一部史诗,这就是《吉尔加美什史诗》。这部英雄史诗情感丰富,悲剧色彩浓郁。这些记载了史诗的泥板,它们诞生的年代比吉尔加美什本人所处的时代还要晚。吉尔加美什是谁?他不仅身份真实,而且在苏美尔被称作乌鲁克王。乌鲁克是个城邦名,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它是当时苏美尔最大的城邦之一。据说乌鲁克的城墙就是由吉尔加美什建造的。他是个神秘的人物,又是个史诗中的人物,但他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因为他不是以强壮的体魄和天赋取胜,他的伟大在于他有不朽的追求。有关英雄的故事和传说,一般都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但关于吉尔加美什,我们却找到了文字版本,特别是有关这个故事的版本还有很多,甚至在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国王阿述尔巴尼拔的尼尼微图书馆里,也保存着有关这个故事的多种版本。苏美尔人既崇拜人世间的英雄,还崇敬神祇,他们祈求神明给他们带来福祉,带来丰收的好年景,保佑他们国泰民安。在苏美尔的城邦,都建有高大的神庙,标志着对神明最崇高的敬仰。即使在每个城邦,也都有一尊受人膜拜的保护神。神庙不仅成了人们敬神的场所,也成了城邦之间,甚至是苏美尔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活动中心。神庙建得高大巍峨,甚至是多层的塔式建筑,这也成了两河流域建筑的一大特色。穿梭在两河流域,我们感受到了苏美尔人的智慧,他们永远是勤奋好学的,如果你问他们永远的职业是什么?他们会说是学习。这样的回答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在两河流域旅行,我们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就是由苏美尔人建立的。我们走进他们的教室一睹昔日学生的风采,那是两间教室,大教室能容纳45人,小的也能容纳23人。学生写作业用什么?对了,是泥板。你一定猜到了。学校教育和我们现在一样,都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里的学校办学的目的是给王室和神庙输送人才,比如书吏。既然学校要为王室和神庙输送书吏这种人才,可见他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不仅在王室,在政府机关和军队,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书吏的身影。书吏在这么多的岗位担当要职,他们的学问自然也不可小觑了。此时你一定很关心他们在学校都学了些什么,说来课程安排得还挺丰富,不仅有苏美尔语法、写作、书法,还有几何、代数和自然等课程。真可谓文理兼容,均衡发展。这个学校所在地就是尼普尔,这里发现的两间教室让我们穿越了千年时空。苏美尔人既善于学习,还擅长经商和对外交往。回望6000年前,他们的商队就行走在阿富汗、印度次大陆、小亚细亚和波斯湾,在这些地方,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两河流域出产的粮食和鱼肉制品经由他们被运往各地,商品售出后,他们又带回所需的木材、石料和矿产,甚至还有一些奢侈品。
(原文来自笔下文学;整理 :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