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明的诞生 1
可以说,文明的历史就是语言的历史。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无从得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无从了解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历史是前人铺设好的道路,人类只有看清了走过的道路,才能知道接下来该往哪里走,才不会在原地打转。[最早的社会活动]文明不是从天而降的,人类从野蛮、蒙昧步入文明,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过程。文明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将近两百万年的艰辛探索中,建立起社会组织的雏形,学会了使用石器、火种和语言,这是通向文明的三大基本技术,人类的一切文明都以此为基础。新石器时代开始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显著变化,很多大型动物都灭绝了,而小型动物和鸟类逐渐增多,人类狩猎活动的危险性相比以往有所降低,经济活动有了更多选择。这种变化促使人类对生产工具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制作出更为精细的石器工具,这些石器工具有着特定的形状,并且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平整,锋利耐用,可以重复使用。与此同时,各种复合工具也出现了,这些工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作而成,利用了不同材料在特定用途上的优势,将这些优势组合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效果。例如,弓箭就是一种复合工具,满足了人类远距离狩猎的需要。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人们的生存有了新的需求,单纯发展狩猎业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革,也就是农业革命。大约九千年前,西亚的耶莫地区已经有人类开始种植大麦、小麦、扁豆等农作物。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和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也出现了农业生产活动。西亚位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联结点,对各地区人类的交流起到枢纽作用,再加上西亚的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这里便成为农业革命的起源地。此外,东亚和中南美洲也是早期农业活动的中心地区,人们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农产品,这都是当地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人工栽培植物(农耕)和人工驯养动物(畜牧)是农业革命的两大主要标志。前者起源于采集活动,人类在采集活动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并由此总结出栽培植物的方法;后者则源于人类长期的狩猎活动,与前者几乎同时出现。农业革命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对此后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人类不再听天由命地被动生存,而是开始主动地创造生存资源。这也促使人类一改从前漂泊的迁徙生活,开始了群体定居生活。栽培植物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这就要求栽培者必须定居在植物生长的地方,村落就这样形成了。恰塔尔休于是当时西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村落,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镇雏形,它存在于大约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5400年之间,面积达13公顷,人口五六千。随着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城市正式地出现了。金属工具取代石器工具,经历了金石并用、使用青铜器和使用铁器三个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铜矿石制造的工具了,而后又开始冶炼纯铜,并且在实践中学会了冶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和多瑙河流域的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1000年后,青铜器成为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人类生活的必备工具。又过了1000年,冶铁技术也出现了。自从有了金属工具,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得以蓬勃发展。为了便于种植农作物,人类开始长期定居于靠近水源和农田的地区,形成了早期聚落。随着物物交换这一经济形式的发展成熟,聚落之间的联系也越发密切。此后,人们不再满足于交换,而是渴望占有更多的资源,于是,聚落之间开始争夺水源和生活必需品,这种争夺逐渐演变为战争。最终,战胜方兼并战败方,聚落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各个聚落的规模则越来越大。农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得到了保障,并且出现了剩余资源。聚落的居民们选举出领袖,负责分配剩余资源。此时的领袖并没有多大的权力,不能随意支配其他人,他们做出的决定必须符合全体居民的共同利益,一旦出现失职行为,就会被立即罢免。工具的进步和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小规模的生产单位产生。家族作为生活单位,逐渐开始承担起生产单位的角色,生产出来的资源也属于家族。私有制就这样产生了。私有制的出现直接导致了聚落居民的阶级分化。阶级高的人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力,组成了管理阶层,其职能也逐渐带有强制性。阶级低的人受到压迫性管理,失去了各种社会权利。这样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原始形态的国家。在城市出现的同时,为了满足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文字被创造出来。人类的文明之门由此打开。
(原文转自笔下文学;作者:亚特伍德;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