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的基本精神和现实意义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3025次日期:2020-11-10 18:10:30

关学的基本精神和现实意义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馥洁 字号)
关键词:学术;张载;学者;哲学;关中;理学;治学;使命;求实;学派
打印 推荐
  关学是由北宋张载创立,至明清时代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学派。关学从北宋张载到清末牛兆濂,历时八百余年,经过三十多位学者薪火相传的学术探索,培育了独特的关学气象和关学精神,为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影响了关中人以至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
 
  一以贯之的学术精神
 
  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字子厚,眉县横渠镇人,人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西铭》《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今编为《张载集》。关学虽无严格的师承授受关系,在传衍过程中学术观点也有变化,但关学学者大都尊张载为关中士人宗师,在不同程度上都接受了张载的影响,继承了张载的学术旨趣、学术宗旨、价值追求和治学作风。由此而形成了关学在客观上内在一致、前后一贯的精神气质。
 
  张载是一个有自觉的学术使命意识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是对自己哲学学术使命的高度概括。关学的后继者们大都以这种使命意识来自励。无论他们在哲学思想上是否与张载一致,但在对自己学术使命的自觉上,皆不同程度地秉持着张载的精神。如吕大临的教化人才,变化风尚、吕柟的对天心,通民志,兴太平、冯从吾的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李二曲的明学术,正人心,都是对自己学术使命和治学志向的明确表述。正由于有这种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学学者们大都把个人的学术活动与国运民命、匡时救世紧密结合起来,以主持名教,担当世道(李二曲语)为己任,使自己既成为学者,也成为社会历史价值的承担者,努力实现为学与经世、治学与做人的高度统一。
 
  张载学无师承,他的哲学是自己在前代哲学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探求、体会出来的。他自称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并说治学应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多求新意以开昏蒙,并作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他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成为了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张载提出了理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命题,建构了理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理学民胞物与的价值理想。
 
  哲学家张岱年曾云:张载学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以气为本,二是以礼为教。后来的关学学者虽多未能发扬以气为本的思想,但却大多传衍了以礼为教的学风。关学的以礼为教,指的是崇尚古代的礼制,重视道德的教化。张载这种崇礼贵德的学术宗旨,对关学有深远影响,后代关学学者都不同程度地认同和发扬了这种精神。
 
  在宋代理学的濂、洛、关、闽四派中,关学是最具求实精神的学派。张载为学不尚空谈,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有着鲜明的求实作风。张载的这种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也基本上为后代的关学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关学具有博取兼容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张多方面探求知识,努力开拓广阔的学术领域;二是能兼容各派学说,吸取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在学派分野中往往保持一种中和性格。关学学者在治学态度和方式上遍览博采,不守门户,善于吸取各家之长,能够掌握多门知识。
 
  崇尚节操的精神也是由张载开风气之先的,后来关学学者多能继此高风。他们在学术上倡仁心、善心之说,立正己、正心之本,有创新有贡献,以文必载道,行必顾言为准则(吕柟),或以做天下第一等人,为天下第一等事为鸿志(杨爵) ,或以个个人心有仲尼为箴言(冯从吾),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超凡脱俗的气节。
 
  关学精神影响深远
 
  关学精神培育了雄浑而博大、崇高而坚实的关学气象。精神是内在的支柱和动力,气象是外在的气概、气质和形象。关学精神在过去和现代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不但在学术思想上为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哲学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学术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尽管它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有着自身历史和地域的局限,如政治上较为保守、作风上比较拘谨、竞争意识淡薄、创新力度不足等,但其中蕴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优秀精神,对关中人有着重大的积极的影响。它养成了关中以至陕西人浑厚、坚实、耿直、质朴的文化性格,培育了关中学者勤奋、朴实、严谨、包容以及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精神品格。
 
  关学精神启发了做人的自觉。思想家马一浮在《泰和会语》中表示:昔张横渠先生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彩,依此立志,方能堂堂的做一个人。须知人人有此责任,人人有此力量,切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为已任的榜样,亦即是今日讲学的宗旨,慎勿以为空言而忽视之。
 
  关学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旋起新知、勇于造道的独创精神,民胞物与、大心体物的道德理想和宏大胸襟,重视节操、刚正不阿的人格追求,经世致用、开物成务的求实精神,博取兼容、不守门户的学术态度等,不仅是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精神品格和治学作风的宝贵营养,更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继承关学的优秀精神传统,克服其局限与不足,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对其改造更新,将它发扬光大。
 
  (作者系关学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网;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