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鹿门书院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959次日期:2021-08-04 00:10:00

襄樊市鹿门书院 
 
鹿门书院位于襄阳城内大北门、今襄阳市政府家属院第五生活区院内。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旧试院改建,初名荆南书院。乾隆四年(1739年)改名鹿门书院。书院分东壁、西园两院,斋房33间。西面建有魁星阁、塑孔子像;东面建闻喜亭,后面建景行堂,前面建寿岂堂。厅阁楼堂之间浚池垒山、栽花植木,环境非常优美。光绪九年(1883年),宁道黄彭年捐赠图书12359卷,并订看书条规,设斋长两人司其事。主持书院的初称山长,后改称院长,负责讲学。另设首士1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事务。此外,在生员中选举学长1人,为人员办理有关学习事宜。学院经常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单懋谦,就曾在鹿门书院讲学,并把讲课费奖给优秀学生。据传当年有留日归国的留学生在此任教,并带有日本来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鹿门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岁入银251两,钱1878串。书院教养相资,不收学费,并订有津贴寒士膏火规章,供给寒士生活费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前,襄阳府境内共开办书院21所,至二十八年,襄阳府只剩1所鹿门书院,辖县尚有书院10所。同年,鹿门书院也改为襄阳府中学堂。三十一年又改为襄阳府简易师范学堂。鹿门书院从乾隆四年修建,到光绪二十八年消亡,共历163年,为安(陆)、襄(阳)、郧(阳)3州的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延名宿为之师而招诸生栖止焉;日有程,月有试,规模大略具矣",一时"诸生至者踵相企也"。四十七年守道陈大文重修,分东壁、西园两院,增建正殿于讲堂后,摹唐吴道子所绘宣圣像刊石祀于其中,增拓廊庑改为24斋,名"经德、履道、尊仁、畏义、存诚、成性、修来、道积、含章、藏密、强立、力行、学聚、问辨、逊业、辩志、正诣、正业、念典、就将、博学、稽古、时敏、式圳"等。于东侧隙地添建讲堂亭榭,如景行堂、闻喜亭、寿岂堂等。又修整池塘,广植花草;其他如厨房浴室等无不具备。凡吉月课日,陈亲率诸生恭谒圣像,并"相与讲肄文艺,修举礼乐,尊崇儒术,扶进修明"。提出"孝弟其基础"、"仁义其堂室"、"礼乐其门户"、"诗书艺业其润色"之宗旨。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杨以增拓重修,后因战乱频仍,学舍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加以经费拮据,无人过问,致"从游者众,院中竟不能容;且每年例,止十课得膏火者,生童各只十名",甚为衰落 。
 
折叠编辑本段重新修筑
同治元年(1862)守道欧阳正墉始予增修,于西斋废址新建斋房9间,上下厨房7间,藏书室一所,改碑亭为奎星阁,缭以垣墙,移其圣像碑于景行堂,又建闱屋兼作斋房,其余均为之修葺。至此,"每课生员增膏火十名,文童二十名"。办学稍兴。欧阳认为办学应"视学校为身心性命之图,视生童为家庭子弟之辈"。六年守道唐协和重修寿岂堂,增设号凳为课士之用。光绪九年(1883)守道黄彭年捐购书籍12359卷置于景行堂之左,并订有阅读条规,设斋长2人掌其事,题讲堂名"观略"。二十八年改为襄阳府中学堂,三十年改设简易师范,后改预备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仍改办中学堂。
 
襄阳鹿门书院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时重建。襄阳市第五中学始建于1902年,名为襄阳府中学堂,其前身为鹿门书院。从中学堂起,历经湖北省立十中、省立第五中学、省立第五高级中学、省立襄阳中学、襄樊市第五中学、襄阳市第五中学等阶段。湖北文理学院称自己是追溯到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而此学校前身是襄阳府师范学堂。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称学校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5年创建的襄阳府师范学堂,迄今已有113年。
    那么襄阳府中学堂和襄阳府师范学堂是什么关系呢?是独立的两所学校?还是同一所学校不同名字?或者有分分合合的关系?相关学校和人员似乎也不太清楚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新闻和发布的文章也很混乱。借此机会试论鹿门书院和襄阳府中学堂、襄阳府师范学堂的关系,理清襄阳市第五中学、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脉络:
 
 
襄阳府中学堂:
1902年襄阳府中学堂创建
1912年襄阳府中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七区鹿门中学
1924年湖北省立第七区鹿门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中学
 
 
 
襄阳府师范学堂:
1905年襄阳府师范学堂创建
1913年襄阳府师范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
 
 
 
湖北省立第五中学
1928年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湖北省立第十中学复校并合并组建湖北省立第五中学
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师范部)改建为襄阳师范学校
 
 
    以上是目前相关学校,新闻和发布文章记载的襄阳府中学堂和襄阳府师范学堂建立和发展路径。本次主要讨论1902年-1928年间两所学堂关系。先看四张历史遗留图片:
 
关于1902年鹿门书院改建为襄阳府中学堂,基本是没有疑问的,学校和相关报道也是一致的。相关文献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清朝政府诏令开办各级学堂、襄阳知府邓嘉缜当即召开襄阳官绅会议决定将襄阳鹿门书院改为襄阳府中学堂。1902年继任知府程道存刚将鹿门书院略加修整正式更改为襄阳府中学堂。图一是襄阳府师范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有一年)开学时的纪念照。图三图四分别是襄阳府师范学堂和襄阳府中学堂开办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可以发现两所学堂是在同一个建筑(藏书堂)前面拍的,两张照建筑一模一样。因此怀疑两个学堂实际是一所或者有变更继承关系。
    图一襄阳府师范学堂照片最下面写的有庶务员刘祚宝,图四在襄阳五中校史馆至今还保留着这份刘祚宝在鹿门书院(后转为清朝襄阳府中学堂)读书时所作的作文卷,被五中作为状元卷收藏,是襄阳五中百年校史的最好见证。查询刘祚宝《涧松集》,他是清末贡生,清朝襄阳府中学堂(襄阳五中前身)创办人之一,任庶务。早年执教于鹿门中学,后任襄阳道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所长,并担任过襄阳县教育会会长。由此可见刘祚宝既是襄阳府中学堂创办人之一任庶务,也是襄阳府师范学堂的庶务员,并且是原鹿门书院的状元。由此更加怀疑襄阳府中学堂和襄阳府师范学堂有多重关系。
查询《襄阳府志》及相关文献终于发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鹿门书院改建襄阳府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令改襄阳府中学堂为简易师范学堂名为襄阳府师范学堂,将原中学堂l班,改为师范科学生,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招师范传习生l班及其附属高等小学堂,招预备中学生1班。宣统元年(1909年),预中及附小毕业,仍招各县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和原预中附小毕业生,分文、实两科。1909年又将预中改校名为襄阳府中学堂,原师范传习保留襄阳府师范学堂,学制4年。之后就和前面记载的一致:
 
 
【1912年襄阳府中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七区鹿门中学
 
1924年湖北省立第七区鹿门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中学
 
 
1913年襄阳府师范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
 
 
1928年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湖北省立第十中学复校并合并组建湖北省立第五中学
 
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师范部)改建为襄阳师范学校】
 
 
由此可见襄阳府中学堂和襄阳府师范学堂实际是一所学校,都是由鹿门书院发展而来,并且最终分化演变为襄阳市第五中学、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1402年后创建鹿门书院(明永乐年间)。
1734年复建鹿门书院改名为荆南书院(清雍正十二年)。
1739年复名鹿门书院(清乾隆四年)。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鹿门书院改建襄阳府中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奉令改中学堂为襄阳府师范学堂,将原中学堂l班,改为师范科学生,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又招师范传习生l班及其附属高等小学堂,招预备中学生1班。
1909年(宣统元年),预备中学部分复名襄阳府中学堂,师范传习延续襄阳府师范学堂,学制4年。
1912年襄阳府中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七区鹿门中学,1924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中学,1926年学校停办。
1913年襄阳府师范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1926年学校停办。
1928年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湖北省立第十中学复校并合并组建湖北省立第五中学;
同年,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师范部)改建为襄阳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