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教育
以中国文化主体为底薀
引领孩子探索自我本质
与迎向世界的国际教育
有人说:「梅花以枝干弯曲为美,直了就显不出风采;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梅花以枝干稀疏为美,稠密了就看不出姿态。」有人把文人画家这种偏好的心理,告诉了卖梅花的人,于是他们砍去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剪去那些繁密的枝叶,摧折那些嫩枝让他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抑制它的生机,以此来求得高价;于是,江苏、浙江一带的梅花全都病了。文人画家所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了这种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树,全都生病了,没有一盆完好。我已经为它们流泪了三天,并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的枝干,让它们自然生长,毁掉花盆,把梅花全种在土里,并解掉束缚它们的绳索,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保全它们本来应有的样子。
淸 龚自珍 【病梅馆记】
我们应有的教育文化省思与洞悉(一)
自清末以来,在列强环伺、几近亡国的背景下,为了救亡图存,让中国具备与列强竞争的能力,西学大量引进,尤其是教育的西化,更成为当时中国富强希望之所寄。
长久以来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在历史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现代化的、全球化的教育思潮。而推动教育西化的个人或群体,或早或晚、不由自主的步入了义无反顾的单线路程;从一成不变、顽固不通的「过去」或「西方现代」教育浪潮中,如同一种历史的宿命。
传统的教育思维与模式,就变成僵化、腐朽、一成不变、挥之不去的深刻桎梏,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科举制度的流弊,至今仍然影响着华人面对考试的心态。
对照这段历史,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从当年进步的新教育以至于如今在边缘逐渐建立的另类教育思潮,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近现代西方的「强大」、使得西方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成为衡量举世人类「进步」的度量衡,大家在卯足全力向西方学习,似乎历史的未来都已经被西方人所掌握,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历史真的「应该」如此发展吗?
当我们随着潮流迈向「现代化」的同时,经典文化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节日依然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节奏,传统的信仰始终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这块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常民生活的智慧与经验,更值得我们认真看待。
二十世纪末以来,欧美教育现场变化多端,同样存在着教育进步与提升的呼声: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的制式学堂,加工厂式的教育,让广大贫困的儿童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爱国新民教育,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然而,早在1870年代起,在意大利的乡野之中,追求纯朴乡里、乐于扶助贫困学障儿童的蒙特梭利与悠游天地、亲近自然的福禄贝尔等有识之士,已经掀起一波对西方制式教育的质疑与反思。
此时此刻,回溯检视华人的文化历程,对于现今普遍以西方教育为主流的正反论述,培德书院应该可以提供切磋对话的基础。百年来,全球教育变革繁杂,不约而同地在理论或实践上要求大家看清近代各国体制教育对儿童、教师、与学校之束缚,对人性之压抑。当西方对教育深刻反省的同时,来自于东方的思维,包括儒、释、道家对教育所揭示的哲思,对人性、自然、与人生发展的另一种洞见,这样可以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人类智慧,至高又至平;仿佛打开了一扇大门,让西方人无限憧憬。
卢梭、史宾塞、蒙特梭利、福禄贝尔、杜威等伟大的教育家与后继者,为主张人本、适性、自主等价值提供了丰富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之道,有志于教育的工作者,尽可以从历史的文献、以及无数的研究论文中寻找各种可能出路。
除了向西方取经借镜,培德更希望在教育实践上能以华人的历史文化中的哲思与美学为基础,建立一个可以面对华人教育的思考观点与迎向世界及未来教育的实践,进而与西方教育理论对话、互参。
理念学校的诞生
近十多年来,在政府推动教育计划纲要中,坚持育人为本,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统筹协调为重点,以优质育人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影响下;各种教育型态,逐渐在社会各阶层展开各种提升教育品质与方式的尝试。初期,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方式,与一般公立或私立学校的主流教育不同,不论这些教育方式背后的教育理念或实际的教学内容为何,它们创建的过程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就是这些学校的办学者、家长或教师,因期盼个别化因材施教的教育,能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实施,或孩子本身因已不适应体制内教育(包括资优的孩子),且不愿将孩子送进相对缺乏中国文化主体的所谓国际学校或送出国接受国外教育,遂兴起自己办学的想法。因此,理念学校(私塾式、书院式等)在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及实践。
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与发展)的同时,我们亦当为中国理念教育许一个梦,以行动支持理念教育,成就华人教育迈向下一个百年;更有感于目前中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的力度刻正持续强化中,自教改十年来,学生仍是面对分割、分科的点状学习,学习仍难免于对考试的应付。
引导孩子更真实的学习和实践。
(原文来自书院中国;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7年12月31日;大秦岭黄州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