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座落在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
白鹿洞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老峰东南麓。距九江市区30公里。属古文化遗址。白鹿洞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处。渤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长庆间(821824),渤任江洲刺史,在白鹿洞修建台榭,遍植花木,自此,白鹿洞名重一时,成为四乡文人往还之地。
南唐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渤隐居之处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制订学规,收集图书,聚众讲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后800余年办学的楷模,元、明、清三代办学不断,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白鹿洞书院现辖地三千亩,明、清建筑三十六幢,面积七千平方米,明、清碑刻157通,摩崖石刻60处。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
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引自后山岩罅中的流泉,水清甘冽,人称龙泉,又名琮琤泉。龙泉池上有石室,供奉朱熹,借朱熹在江西庐山白鹿洞讲学的故事,取名白鹿洞。洞内泥塑白鹿一只,口向洞外。每当春末夏初,空气湿度增大,水气上升,便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故称白鹿含烟。
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创始人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个人认为,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文化资源
白鹿洞书院棂星门
白鹿洞座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因唐洛阳人李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而得名白鹿洞,门前有贯道溪终年潺潺不断。这里山林环合,草木秀润,温度适宜,风光绮丽,野趣天成,是旅游、消夏、休闲的极佳场所。这里保存了庐山最为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几百年以上的古松百余棵,千年古松十余棵,有柳衫、水杉、鹅掌秋、紫荆、丹桂、红枫、银杏、梅花、山茶、紫玉兰、广玉兰、方竹、铁树、红叶木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奇花异草。还有獐麂、锦鸡、蟒蛇、画面鹊、果子狸以及蝶类、鸟类、蛇类等珍惜动物,这里的地质地貌也很有特色,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丹霞地貌及瓷土、砚材、釉石及矿产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来此进行科学考察和实习的大学师生及科学工作者。
白鹿洞现存有历代碑刻157通,摩崖石刻57处。其中朱熹亲题的敕白鹿洞书院枕流钓台保存完好。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摩崖石刻是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陈宓所题流芳桥记,最早的石构建筑是明代的棂星门,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有礼圣殿,最具工艺性的木构建筑是清代的御书阁,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明代的石鹿,最有代表性的碑刻是明代的游白鹿洞歌。所有的碑刻都是国家级文物,同时书院还藏有清代的学生试卷和粉彩的白鹿古洞瓷盘。
白鹿洞收集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社会贤达的题词,题诗及书画作品400余件,有各类藏书3000余册。整理出版系列丛书十余种,主要有《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白鹿洞书院碑刻、摩崖石刻选集》、《宋元明清理学研究索引》、《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传说》、《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并编辑出版《白鹿洞书院学报》十五期共100万字,出版《中国书院论坛》四辑共160余万字,组织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二十余次。
民间传说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白鹿含烟被叫做白露含冤。这一传说的内容是一个叫做苏勇的男子在上山采药时搭救了一只白鹿,此白鹿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化为白露姑娘到苏勇的草寮找他。恰好遇上苏勇的母亲送药上山,误会白露姑娘是前来偷药的,姑娘遂含冤逃走。后来苏勇寻遍山林却找不到白鹿(白露)的踪迹,只看到有一山洞中出现了一只石制的白鹿,在阳光下口中腾起白烟,仿佛倾吐满腹的冤气一般。
在另外一些传说中,白鹿洞的白鹿雕塑会吐米,吐出来的米刚刚够庙裏的和尚吃,遇上节日吐的米也越多。有一个小和尚看白鹿还会吐米,心想把嘴敲大一点多吐点米,收起来留着日后遇到年荒的时候就有吃的了。于是第二天就拿个锤子去敲,结果把白鹿的嘴敲掉了一块,从此以后,这只鹿不再吐米了,过后这和尚也挺后悔的。这就是说人不能贪心,有些东西够用就行了,贪心反倒不好了。在这一民间传说的另外一些版本中,会吐米的是山洞中的小穴,而白鹿雕塑成为了和尚凿坏小穴后的嫁祸对象。
(原文来自;互动百科;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7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