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节前,石泉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及县电视台在我的主东付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付先生的根斋、我的根艺创作室进行文化调研。我将这一年多来所创作的200余件根艺根雕文化作品分别向他们作了讲解,我创作的根艺根雕文化作品分三大部分即: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汉水民俗文化、鬼谷子故里鬼谷子文化,作品有大到几吨重的,最小的也有百斤以上。现在的作品均在根斋的操作间陈放,根雕艺术陈列馆正在筹划建设中。

县政协领导看了我的作品惊叹问我:你原先是做啥的?哪所大学毕业的。我说:少年时期由于家境不好,初中没上满就辍学回家放牛。我原先为生活所迫出门打工做庙宇文化和雕神塑像。在摄像机和闪光灯下看完了所有作品。某副县长向我介绍了打造石泉县《关于文化强县的意见》,还作了打造石泉十美旅游文化和石泉县鬼谷子文化品牌的指示。欣喜的是2012年11月2日,全国第二届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鬼谷子故里石泉县召开,我有幸拜读了全国研究鬼谷子文化专家的学术文章,才对智圣鬼谷子,世界文化名人王禅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此同时,情激博发,受《鬼谷子下山图》的影响,创作了黄杨木大型根艺作品《纵横天下》,石泉县电视台资深编辑,《故乡的云》的作者,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军来根斋看了所有作品后,给予了很高评价,欲邀电视台同仁来对我作专题采访,被我谢绝了。后经我同意,遂作博文一篇《冬访陈盛宁和他的根雕艺术》发于《网易》博客。
通过石泉县政府领导对石泉旅游文化的高度重视,又来根斋调研后,我觉得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压力很大,才把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品牌口号的文化内涵细细咀嚼,又翻阅《石泉文化》期刊,有省作家协会、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的定位和论证。附:《秦巴水乡,石泉十美>>.

云雾仙山雄奇之美,后柳水乡轻柔之美。
燕翔洞天梦幻之美,中坝峡谷幽静之美;
子午银滩浪漫之美,小城古韵宁静之美;
饶峰雄关险峻之美,金蚕之乡桑海之美;
汉江河鲜天然之美,世代群贤人文之美;
为了通俗易懂、易记,使游者一目了然,烂熟于心,我尝试《宁陕十景》(笔者创作)的创作经验,把《石泉十美》的景点串成七言诗句即:
天下美景在石泉,小城古韵美名传;
鬼谷仙山称雄奇,饶峰雄关追峻险;
中坝峡谷镌灵秀,燕翔洞天境梦幻;
后柳水乡轻柔美,子午银滩最浪漫;
金蚕之乡桑海阔,汉江水鲜自天然;
世代群贤人文广,宜商宜居宜赏玩。
这首石泉旅游景点七言诗在我道友中传阅后,都非常喜欢,得到高度评价和赞赏。付先生还抄录,欲作成书法作品进行展览。石泉县林业局局长、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宇星阅后,引起极大关注,遂安排大端阳节(农历五月十五日)上云雾山天台观调研拜祭智圣先师鬼谷子。率局里班子成员驱车前往云雾山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天台观鬼谷经历处调研拜祭。林业局纪委杨书记邀我一同前往,因我晕车并陪我骑摩托车。于6月22日早上五点从县城出发,我们提前走了,刘会长他们随后就到。经珍珠河旅游水泥路延河而上。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路阡陌,溪水清澈,只听见鸟儿鸣唱,鸡犬相闻。经过村民门前:有些还在酣睡,有些刚起来放出鸡鸭,有些背上背篓打猪草,有些赶出牛羊上山,还有些刚牵出耕牛,扛上犁头去回茬(夏至前耕种农作物)…..有些人认得杨书记的都打招呼,并喊到屋喝茶,我一路骑车,走走停停,东瞅瞅、西望望,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被纯朴、善良、勤劳、憨厚的村民所感动。
约四十分钟即达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管理处副处长叶友刚接待了我们。稍作休息后,我们继续骑车向目的地进发。约15分钟后停下摩托车,把车放在修景区的工棚中,徒步随石梯路缓缓而上。由于我长时间没有爬山锻炼,没走多远早已气喘吁吁,汗流夹背。一路上,杨书记给我们讲解这是铁甲树、白檀、哪是华山松、落叶松、马尾松、油松、铁杆杉、橡子栎……一会儿就到了一天门,在一天门处就好像到了仙境,云雾飘渺脚下跑,凉风飒飒,挥一把汗水,坦胸露肚,透过树枝,遥望远处喜茫茫,空阔无边……因有杨书记给我讲鬼谷岭上的杜鹃、兰花等珍稀花草,羚牛、羚羊、金鸡等保护动物,陕南天然地道中药材、矿石,约一袋烟的功夫就到了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至五天门处我早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要不是鬼谷岭海拔高(2008.90米),气候湿润、凉爽,说不定这一路走来恐怕累得背气。祭拜智圣先师鬼谷子 民间根雕艺术师 陈盛宁 - 山里闲人 - 山里闲人的博客
这时林业局余副局长追上了我们,见他根本没有一点累的样子,杨书记说:他善冬泳,肺活量大,爬这点山不算啥。噢,原来是这样子我说。五天门处过去修有山门,现山门毁损,只有石板砌的小庙一座,庙内有一木雕武士像不知供奉何神?头部、手部残缺,其雕工、刀法、人体比例似唐代风格。门框上一石刊楹联: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横额威灵显应,门额上还有一横额,中间刻太极图图案,从左至右书你也来了四字。
五天门过去是一脚踏三县的交汇地,南面是石泉县,北面是宁陕县,东面是汉阴县,举目仰望,天台观高入云端,半截直插苍穹,天台观前古木参天。此时,我欢喜万分,终于到了……顿时累意全消,是仙界?是人间?不知所云!此时,刘会长他们都陆续到了。我远远听见天台观方向有人的咳嗽声,有劈草声,我猜定是道长在忙,我们紧走几步,果见道长汗流满面,手持砍刀在砍杂草,清理环境卫生,原来道长在半个月前来根斋求我雕刻一尊神像,因我没有时间而未能接受,因是熟客,故又是散烟,又是倒茶,并讲他来此修道之目的:一是庙宇清净,适宜研习传统文化,二是鬼谷岭天台观在我家乡,眼皮子底下,我岂能袖手旁观?三是天台寺是佛家圣地,来此指导香客旅游祭拜,为游客服务……他的这番话使我越发对他崇敬。这时大家都休息好了,道长先拈香、祷祝、叩首、擂鼓、击罄……道长请刘会长沐手净面,拈香燃裱、叩首,只听见刘会长口念今日来祭拜之目的,道长教我们如何祭拜并说道:鬼谷仙山,清净之地。佛言曰:烧柱香先诚其意,叩个头再正其心,正所谓:风雨堂前好敬神,初一十五更虔诚 。众人以道长教之,均焚香祭拜。
祭拜仪式毕后,刘会长带领大家观看碑文,有记事碑、功德碑,大小碑刻十余方,其年限均在清康熙至民国时期,前后跨越300余年,以及山门横额,大理石栏杆,石柱对联、石狮、石鼓等。山门前一对石狮,石质为青白色大理石,采用民间拟人夸张的手法精雕,似狮似人面像,腼腆微笑状,左边为公狮戏绣球,右边为母狮护犊子,石鼓两边均刻一大寿字,和三狮戏绣球一看给人一种祥和、安态、和谐之感,具有典型的汉江文化风格。云雾天台为云雾山天台寺正门横额,人为破坏一台字,直径20公分,书体属二王一派,凝重、洒脱。在草丛中有大理石栏杆八根,顶部雕有十二生肖,对联四幅,由于破坏严重,谨其二幅可辨凭临城十二,俯视界三千,岧峣壁立,河山寓目其意为:凭栏远眺雄临周边十二城,俯视为居辞别红尘三千里。群峰如刀削而壁立,居峰颠将河山尽收眼底,其书风格均为苏黄一脉,阴刻平底,刀法遒劲,翰逸神飞,赏其书法,亦超俗界矣!祭
刘会长最后说今天大家都累了,坐下休息一会儿,并向道长交待以后关于管理好庙迹里的一切文物、花草、树木及个人生活、用火等事项,并对我讲:云雾山鬼谷岭天台观,始建于西晋年间,地处县境东北角,距县城30公里,由五条苍绿色的山岭环抱着主峰,人称五龙捧圣,山势北枕巍巍秦岭,南卧汉水之滨,古时北出沣浴石羊关,可直抵秦都咸阳,南乘江舟直达楚都郢,碑载自古以来为陕南汉中、兴安(今安康市)两府一座佛、道名山。原来这里规模宏大,共有房屋108间,据传还有地宫尚待开发。现只仅存三间禅房、偏殿;右边室内墙镶嵌一记事碑,高90㎝,宽140㎝,四边刻卷草花纹,题为《重修云雾山天台寺序》,清乾隆四十五年刻(公元1780年),距今233年,碑文第一段:古刹重修,何地蔑有?宁独一天台寺而遂异哉!可异者,明碑镌载:鬼谷经历之处。唐宋迭兴之由,弘治八年,铸成佛像及观瞻县志,山水景胜,不惟冠石邑诸寺之首,实亦汉兴一大名山也。
又讲到:鬼谷子的身世,出生地在石泉迎丰镇王家庄,见(《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论文集》),在此著《鬼谷子》十三篇,并羽化成仙,教书育人,游历天下传播谋略之术。苏秦张仪如何运用纵横之术使战国战火纷飞、停息刀兵以及如何打响鬼谷子故里石泉鬼谷子旅游文化品牌战略。他的见解新颖,思路明晰,非一般人所能及。最后又到鬼谷子羽化成仙处舍身崖向大家介绍:鬼谷洞、藏经洞、石棺材,又到龙王井里取水饮用。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兴安府》载:鬼谷岭上有佛殿、佛座、下有泉,云雾四时不散,下有洞,不甚高阔,而深不可测,岁旱祈雨,投石于中,即有风从洞中出,风止即雨,即指此井。井上有石板砌小庙一座,庙内供奉二尊石雕像,其头部损毁,庙门有石刻楹联一幅:季季降风调雨顺、岁岁赐五谷丰登,横额:甘霖滋润。在民间广泛流传鬼谷子曾斩黄龙一只龙角的传说,也指此井。
此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凉风习习,刘会长说:大家快走,要下雨了,此处有东边日头西边雨,也有说起风就是雨的特点,我们一行人徒步急走下山,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有的还柱着树枝当拐杖。一路上刘会长依然谈笑风生介绍石泉的生态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汉江民俗民风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所有的物质当属鬼谷子文化范畴,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至公园管理处,稍作休息,我和杨书记翻阅石泉旅游资料,其中有介绍旅游产品的如:神仙豆腐、鬼谷子腊肉、鬼谷子豆腐干、鬼谷子木竹笋、鬼谷子红豆腐、鬼谷子杆杆酒、据说都已注册了鬼谷子商标,还有外地客商想买断鬼谷子商标权,当地政府未被答应,当然:此物只应石泉有,他地纵有也不真! 刘会长一行人坐车先走,我和杨书记骑车随后就来,驴友说:旅游不走回头路。我和杨书记就走银桥路,翻越夏家堡、经茅坝场、跨大坝河、穿银杏坝、过铜钱峡至古堰滩到县城。到县城已是华灯初上,灯火辉煌,天空又飘着细雨,我辞别杨书记,直奔回根斋……
这次去鬼谷仙山祭拜智圣先师鬼谷子王禅老祖,获益良多。今天不是去游山逛景,而是去学习,去学花钱都买不到的知识。
来到石泉三个年头,弹指一挥间,今上鬼谷岭还了快二十来年的夙愿,闲遐品味,伏案笔耕,记下这一美好的旅程。我作为民间雕刻艺术师,应为石泉的旅游文化、根雕文化、鬼谷子文化尽点滴之力,亦不负各位游者旅途之娱是幸。
(陈盛宁癸巳年大端阳节后于石泉县石磨根斋 ;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