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2004年12月4日)
我们天天在这里打坐、经行、喝茶、吃点心,目的就是要融入禅的生活。不少人有很多的体会,也不免有个别的人懵懵懂懂的,不知怎么回事。禅,要想把它讲清楚,讲得尽人皆知,也不大可能。即使讲的人觉得讲清楚了,听的人可能觉得越听越糊涂。禅本来不是说得清楚的事,也不是说的事。禅是要行的,要体会,禅是一种实际的经验。它是生命的经验,生活的经验,人性升华的经验,开悟的经验。经验的东西,需要自己亲自体会,才能感到亲切有用。
古代祖师对禅的境界都不是直接说破,而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象征禅。古代禅师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西来意就是禅的本质。这个问题不止一千个人问过,也不止一千种回答的方法。提的问题是一个,回答的方法却千差万别。如果你仔细去体会,这一千种回答好像都对,也好像都没说清楚。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和尚说:庭前柏树子。庭前柏树子和祖师西来意有什么联系?从常识的角度去理解,一点联系也没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禅在本质上是超常识的,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认同,真理的把握,佛性的圆融。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如果是即将开悟的人,在和祖师一问一答之间体会了,他就会觉得赵州和尚把问题说清楚了;但我们这些迷失的旁观者看来,不明白。所以从禅本身来说,不经过修行,不通过真正的彻悟,无法体会禅的真实意义。
我们现在的人要怎么来了解禅呢?我觉得禅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去把握。第一个层面,禅是生命的自在。这是从信仰的角度、修行的角度把握禅。第二个层面,禅是生活的潇洒。这是讲开悟以后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禅,它是禅者和光同尘教化众生的生活实践。第三个层面,禅是思想的空灵。这是从文化的层面来把握禅。在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禅对他们作品的影响。这个影响的实质,就是思想的空灵。有了思想的空灵,他的作品就不俗,就像从山里边流出的泉水一样,清清亮亮,活活泼泼,源源不断,怎么品味怎么有味。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
作为有信仰的人,修禅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生命的自在解脱。达到了生命的自在解脱,自然就有生活的潇洒,和光同尘,入廛垂手,教化众生,大显神通。这两者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体会禅的空灵,有些人就不一定真正修过禅,他可能只是从知识文化思想修养方面进入到禅的表层,他也有可能得到很多体会。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一个画家,只要他接触到禅,把禅和他的创作灵感结合起来,思想的空灵性就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唐宋以来的文学家、诗人、画家,都有很多这方面的作品,这就是禅文化的层面。禅生命、禅生活、禅文化,三个不同的层面,都能体现禅的精神。不过从根本上讲,我们学禅的目标,还是要获得生命的自在解脱。
有生命自在的禅者,可能有生活的潇洒和思想的空灵,也可能没有。有些大禅师能够把禅的精神在生活实践当中全面展开,但也要看到有一些禅师,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处的年龄段不同,在禅的三个方面,大部分能够做到生命的自在,还有一部分也能够做到生活的潇洒,只有比较少的人,在禅文化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能够得到思想的空灵。当然这三者也不能截然分开,这仅仅是从表面的形式来看。因为每一位禅师有他自己的风格,有他自己在教化方面的侧重点。不过以禅的眼光看,得到思想空灵的人,禅文化上可能有成就,但生活是否潇洒、生命是否自在,那就不一定。所以修禅一定要从根本入手,从信仰入手,从行持入手,才能够获得真实的受用。我们在禅堂里修禅,这就是根本。
我们也要想到:有多少人能进禅堂?有多少人有机会接触这种修行生活?又有多少人接触到这种修行生活以后能够获得真实利益?所以越是高深的东西,越是究竟的东西,可能局限性越大。因为它有不共的一面,不共的一面越是强烈,局限性也就越大。相反地,禅文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在社会上比较广泛地传播,所以禅文化产生的影响,虽然不一定很深刻,但是它传播了一种清净的文化,超然的文化,空灵的文化,也能够对时代、对人们的生活起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文字禅或者口头禅,都有用,都能够丰富我们时代的文化内涵,都能够净化我们时代的人心,直接或间接地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传播禅文化,就是做佛教文化编辑工作的意义所在。禅文化传播的结果,也极有可能引起社会人士来关注禅、进入禅、体会禅、实践禅。禅既可以由根本到枝末,也可以由枝末到根本;可以从边缘到核心,也可以从核心到边缘。这三个方面不能偏废,一定要同时重视。从禅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上来讲,它的巨大影响,不是禅堂打坐这样一种高深专门的修行活动所能够做得到的。
从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上说,我们一定要重视从发菩提心、真实修行,进入禅的核心,求得生命的解脱,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落实,得到兑现,得到社会承认,禅才真正有意义。否则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在这个地方,从早到晚,废寝忘餐,精进不懈,最终的目标,就是希望得到生命的解脱。对于有一部分人来说,如果在生命解脱的同时,也能获得生活的潇洒和思想的空灵,那就是禅的全面发展。禅是如此,整个佛法的信仰修行,大体上与禅差不多。
我们做寺院管理工作的人,做佛教文化宣传工作的人,做大护法的人,都要理解佛法的这三个层面,理解禅的这三个层面。这样,我们做事情就不会陷入盲目,就会知道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主要的会发挥根本作用,但次要的也不能够忽视,有时候次要的也能发生根本作用。因为不共的东西局限性大,共性的东西影响面大,所以这三者要同时并重,要全面开花结果,才是佛教、禅宗兴盛的景象。
(原文来自天下书库; 整理:吕西安; 大秦岭文化旅游网; 201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