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六字口诀,两大要领
(2004年12月3日)
这次来参加禅七的居士,代表性很广泛。不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还有来自韩国和美国的。更重要的一点,这次前来参加禅七的居士们,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修行经验。从昨天座谈会提的问题,以及日常不断有人提的问题来看,很多人有修行用功的经验,有的人见地上还比较清楚。这次禅七虽然人数不多,七八十个人,但是有一定的层次。这说明在今天禅宗一法并不是过时的方法,它还能够适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根基,还能够解决这个时代众生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的问题,就是人生的困惑。
此次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虽然有的居士会坚持三个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参加一两个七,所以经常有人去问修行用功的方法。现把我历来提倡的方法归纳一下,再重复一遍。
我历来提倡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六字口诀,第二句话叫两大要领。六字口诀我经常讲,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六字口诀都用得着。六字口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专注;第二,清明;第三,绵密。专注、清明、绵密,可以分阶段地练习,也可以联系起来,不分阶段性。专注当中有清明,清明当中有专注,绵密当中有专注,专注当中有绵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阶段性又可以综合运用。
专注相当于止或定,清明相当于观或慧,绵密相当于止观并用、定慧等持。只有专注没有清明,容易产生昏沉;只有清明没有专注,容易打妄想;有专注有清明,如果不能连成一片,专注、清明的间距拉得太大,不能绵密,妄想还是会**来。只有把这六个字分阶段地练习,再联系起来运用,功夫才能真正打成一片。这个方法可以通用,修禅可以用,修净可以用,持咒可以用,修止观数呼吸同样可以用。这就叫六字口诀,是我自己在学习用功的过程中慢慢探索出来的。
还有两大要领。要落实六字口诀并不容易,必须有一些方法。第一个要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专注为例,刚开始有专注的时候,它是一点一点的,中间老是有妄想**来。比如说念阿弥陀佛,念一句佛号,中间有妄想,念第二句佛号中间还是有妄想,总是一点一点的,中间被妄想隔开了,像省略号一样。所以我们要把六个小点的省略号变成一条短线的破折号,再让若干条短线接成长线,那就是做到绵密了。先由点到线,然后由线到面。就是说这条线开始是很细的线,只能在静坐用功的时候用得上,在非常清净的时候用得上,动起来了,行动中用不上了怎么办呢?应该让这条线慢慢地由线到面,让这条线能够延伸下去,扩展开来,做到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穿衣吃饭,拉屎撒尿,行住坐卧,开言吐语,功夫都能用得上,那才行。如果说用功只是在一定环境下才能够安静下来,那就说明我们是初用功;真正能够在生活当中,在十字街头,也好像是没有人烟的地方一样,用功真正用到打成一片了,十字街头好参禅,那才是真功夫。第二个要领就是:延伸下去,扩展开来。把这一念清净光明的心,由静中延伸到动中,由禅堂延伸到日常生活,由寺院延伸到家庭,由看经念佛打坐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
对在家居士来说,看看自己在妻儿聚首的时候还有没有正念,还有正念那就是功夫。假使说修行只能在禅堂里修,妻儿聚首就不能修,那就说明佛法有局限性,修行有局限性,有佛法不能到的地方,妻儿聚首的地方佛法到不了。佛法没有一个地方不能到,如果有,佛法就不是三觉圆满,就不是普度众生。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修行的心态,落实在动和静当中,落实在行和坐当中,落实在清净的生活和一般的生活当中。佛法如果不在社会落实,不在家庭落实,佛法仅仅在寺院,有几个人能到寺院呢?寺院又有多大呢?我们到寺院打七,不过是强化训练,最终的目标还要把佛法带到社会当中去,带到家庭当中去,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去,那才是佛法救世救人的精神所在。把这一念清净心延伸下去、扩展开来,佛法才能够为人间带来光明和幸福。
这里我也贡献给各位我重复讲过多次的关于生活禅的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每个佛弟子都按照这四句话来落实信仰,落实修行,落实佛法的精神,落实自己的社会生活,佛法有希望,我们个人也有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延伸下去、扩展开来,有更多的人能够领会这种精神,佛法的光明就会照亮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
修行要讲方法,也要讲精神。学佛要有功夫,功夫从哪里来?功夫就在方法当中训练,方法就是为了训练我们的功夫,培养我们的功夫。功夫到了,见地自然会开。要打开见地,按照佛法通常的路数,就是闻、思、修,从闻开见地,从思开见地,从修得见地,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三个方面也就是三种般若:从闻而来的是文字般若,从思维而来的是观照般若,从修而来的是实相般若。三种途径得到的三种结果。
三种途径,三种般若,三种智慧,最后归结到一点上,就是正法眼,就是见地。见诸法的实相。直接能够体验到万事万物缘生性空的实相,就是正法眼。是直接体验到,不是去分析,不是去思考。思考已经落到第二念,不是当下的,当下的才是第一念。第一念的是现量,好像镜子直接显现事物一样,当下就显现,不需要走弯路,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观察。能够到那种程度,就见法了,那就是正法眼。见法者见佛,因为法为诸佛之师。见佛见法,就是见到我们每个人的法身慧命,本来面目。
希望各位进一步培养功夫,认真落实六字口诀,两大要领。
(原文来自天下书库; 整理:吕西安; 大秦岭文化旅游网; 201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