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故事-禅堂夜话-第三讲灵山不远,彼岸非遥(1)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786次日期:2018-10-08 14:47:48

 
    第三讲灵山不远,彼岸非遥(1)
 
    (2004年11月28日)
 
    我们天天在这里经行、打坐、止语,种种活动,总括起来就叫修行、修道。修行者,修正言行;修道者,就是修治、修理、修整、修通人生道路。我们每个人的道路本来应该是一直通向佛国净土,通向究竟涅槃,通向菩提彼岸的,但是这条路上布满了陷阱、长满了荆棘,我们每走一步都有可能掉入陷阱,或者被荆棘拦住去路。所以我们要修,剪除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荆棘,绕开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陷阱,才能顺利到达菩提彼岸。所谓修道,从方法上来讲就是这个意义;从目标上来讲,就是通过这条道路到达彼岸,彼岸就是道。
 
    古人讲道在寻常。道在什么地方?彼岸非遥,灵山不远。不需要动半步,不需要花半分钱的车费,就是彼岸。这个道理听起来玄妙得不得了,但是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能明白道与非道在同一个地方。我们回想一下十年前的四祖寺和今天的四祖寺,十年前的四祖寺是满目疮痍、蔓草荒烟、断垣残壁、一片荒凉;十年后的四祖寺亭台楼阁、道场庄严、海众和合。这中间有没有距离?一点距离也没有。就是在原来的地方,经过努力就能把它改变。人生的道路何尝不是如此呢?解脱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代高僧大德、十方诸佛菩萨,都是从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开始修行,为什么他们就能到达人生的光辉顶点呢?他们得到了法,有了道,认真努力,克服困难,所以能够圆满地解除一切痛苦,达到清凉自在。还是那个人,还是那个生命,还是那个心性,不过是来了一个彻底的转变。所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转识成智,根本来说,就是转迷成悟。迷与悟、凡与圣、佛与众生,反掌覆掌之间。禅宗提倡顿教法门,一念回光,即同本得,一念之间就能够转变,这就是无上的顿教。只要敢于承担,这绝对不是空话,不是幻想。
 
    六祖大师现身说法,做出了千古榜样。他从一个卖柴的青年人,一念顿悟,就传佛心印,成为第六代祖师。他的法语,被人记录下来成为《坛经》,千古以来,在藏经里边,在中华文化里边,在人类文明史上,闪闪发光,长久地指导着人们的修行,指导着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魔军,成为成佛作祖的精神动力。
 
    所以,只要敢于直下承当,修道是极容易的事情。道就在当下,就在寻常日用中。扬眉瞬目、举足动步、开言吐语,都没有离开道,都有悟道的机会,都有了道的可能,只是我们当面错过。就等于世间的事情一样,我们要成功,要发财,要成为一个伟人,从哪里做起呢?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找机会、等机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觉得要成就一番事业,一定是另有途径,另有诀窍,其实不然。唯一的诀窍,就是晓得抓机会,不是等机会。唯一的诀窍就是要勤奋,不能懒惰。一切的成就,都是在懒惰中当面错过,一切的成就也是在勤奋努力中不断得到落实兑现。我们都可能听说过社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的发迹很平凡。他们做的事,都是些人们看不起眼的事情。可是人家就是在不起眼的工作当中成就了,发家致富了,成为伟人了。世间的事如此,出世间的事更是如此。我们打开佛经一看,打开祖师语录一看,哪一位菩萨在因地中修行不是从最平凡的事做起?哪一位祖师不是从最被人看不起的工作开始自己的勤苦修行?(原文来自天下书库;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