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时时勤拂拭(2)
《法华经》说,佛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就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佛之知见是什么呢?诸佛与众生同此一心,能够明心见性就是开佛知见;迷失了此心,迷失了自性,就是封闭了佛之知见。
在禅堂里用功,就是要究明此心,使此心从无明烦恼尘垢当中彻底释放出来,显露自性的光明,打开自性的宝藏,使此心能够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能够照亮山河大地,能够照亮一切众生的无明烦恼黑暗。能够彻底打开自己的宝藏,就是真正的佛光普照,就是真正的放大光明。
实际上,此心的光明每时每刻都在显现,此心没有一刻停止过放光动地,只是我们迷惑太重,愚钝不知,结果我们迷失了。我们一切都在向外,一切都在着相,一切都被无明烦恼所盖覆。明明在用此心,明明此心的光明存在,但是我们一着相、一向外,就不能够真正地明白此心。如果我们静下来返照一下、反省一下、静思一下,我们就会有片刻的清净、清凉、自在。可惜不能持久,转念之间这种自在就消失了,依旧是无明烦恼起作用。
打禅七,用功夫,观照此心,目的就是要时时自知、念念自知,使尘劳烦恼不起作用,使正念观照时时刻刻起作用,这样就能逐步把尘垢打扫干净,使本自具足的光明渐渐显示出来。
黄梅这块土地,在佛教历史上、禅宗历史上,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情,既有渐修的法门,也有顿悟的法门。
渐修法门就是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能够照此精神时时勤拂拭,打扫自己心镜的尘埃,坚持不懈,努力前进,总有一天尘埃荡尽,光明显现,这就是所谓的渐悟法门。
慧能大师顿悟的法门,那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一念能够与此法门相应,敢于直下承当自己就是佛,当下就是佛,当下就觉悟,永远觉悟,这就是顿悟法门。
这两位大师的偈子,从唐朝到现代,一直都在指导着佛教徒的修行。这两**门,就是所谓渐门与顿门,这都是发生在黄梅这块土地上的大事情。
我们生在黄梅的人,住在黄梅禅宗祖庭的人,应以此为荣耀,以此为我们历史的亮点。我们就是要继承发扬古代宗风。有此渐修顿悟两**门,禅宗就能契合不同的根基,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我们说一千道一万,都出不了神秀大师、慧能大师给我们昭示的这两**门;千经万论,历代大善知识,研究来研究去,也不出这两**门。
我们可以根据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法门,磨洗心上的尘埃,同时在此过程当中,不要让新的尘垢又来玷污我们的心镜。如果是具有上根利智的人,可以按六祖大师的教导,顿修顿悟,直下无心,当体即佛,一觉永觉,那是何等的快速,何等的容易!可惜,有敢承当的人,就是承当不下来;有敢发此狂言的人,行为与所说的话相差太远。所谓解前行后,解行脱节,那还是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敢于承当自己是佛,那么时时刻刻就要放光明,时时刻刻就要显示佛的大智慧、大自在、大慈悲。显示不了怎么办?还得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原文来自天下书库;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