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秋韵柴家关
沿着公路我们步行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烂泥糊。
烂泥糊也称之为烂泥湖,现在的人们为了开发秦岭旅游,又给他起了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兰花湖。大概是每年春夏绿草复苏,芳草连绵,犹如串联在秦岭之巅的一颗颗璀璨绿珠。处在秦岭主脊之上,两边是高大的山脉,东边是海拔3015米的朱雀山,西边是峻拔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余脉。中间地势低洼。海拔不到2000米,宽度在一里左右,长约三十余里。盆状的沼泽时断时连,是秦岭山中一条充满神奇的隘口。溪水迂回曲折,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人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
眼前的烂泥糊是流云低飞,沼泽的枯草被劲风吹得摇来摆去,秋意溢池,苍古犹在。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烂泥糊自古是秦岭通向南北的一条重要通衢,南属宁陕县和北为周至境。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记载,有人说周亶王开山劈道,通过泥浴到巴蜀,泥浴就是烂泥糊。虽没有详实的记载,但也不能不为一种说法。由蒲河、汶水河流域而来的行人都要通过这里汇集才能去关中诸地。翻过烂泥糊就到达周至县的黑河流域。《五礼通考》记载有子午道直达汉中,岗峦绵亘,历盩厔。至武功、眉县,为太一山也名太白山,洛谷斜谷之口皆当其地。盩厔为今西安市周至县,洛谷与斜谷都是周至县境秦岭的山谷,而烂泥糊向北流是黑河山谷,与洛谷、斜谷都流入同一地域。蒲河、汶水河、黑河,以及户县的涝峪和同发源于烂泥糊,又各自去了东西南北而流。当年抵达汉中的新子午道也就应该是经过烂泥糊而过,与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为同一路径。
烂泥糊上没有任何古道的痕迹,只有几条蜿蜒的痕迹小道,在萋萋枯草中曲曲弯弯,迂回向前。隐满惆怅,掩映神伤的质感。很难想象,眼前知道这条曲曲弯弯的小道就是中国驰名的子午道。它隐埋着太多的历史和故事,让许多研究者望而兴叹:唐天宝年间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朝廷专门整修了涪州到长安的荔枝驿道。新子午道是荔枝道北段组成。为了保证七日送到长安华清宫, 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紧鞭急蹄,日夜兼程。驿站传送不知累死了多少马匹和驿卒。为了保证速度,驿使身负荔枝,手执铜铃。未到时先振铃,不让路者马虽踏死也不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驿使也是苦差事,在接力传递过程中,累死摔死的事时有发生。杜甫叹息: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至今耆归悲。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來。宋苏轼《荔枝叹》有云: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都是对这条艰辛路的真实写照。
秦岭主脊气象万千,我们刚上来时还有阳光照耀,少顷,天色便拉下阴脸:风动云涌,流云似潮,气势如洪。浩大的阵容,奔放的情绪,强烈的气氛,一浪接着一浪冲击万仞千峰。松涛阵阵溯溯作响,我们在大野之上聆听着清俊、刚毅而又略显沉郁不失高亢激昂的秦岭旋律,似广漠、寂寥、雄浑、嘶哑的秦腔,悠然荡漾在空旷的山野,余音绕梁,久久不衰……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