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苍韵四亩地
知道四亩地是2002年的夏天,那是六月上旬的一个大雨天。高强度的降雨和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泥沙,无情地吞噬着蒲河两岸,二十余米高的巨浪一泻而下,导致河水改道。洪水从四亩地镇背后穿流而过,将集镇分割成三块,集镇陷入洪水包围中。人听见水声隆隆,还没有来得及呼救,却发现自己已身在水中。短短几秒钟时间,水由腰及胸又到了嘴边,然后没顶。那次全镇共死亡数十人,失踪数百人,集镇上整家失踪的就有二十来户,一个游走在四亩地演出团仅有一人存活。
家园被毁,许多人无家可归。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政府组织各个单位、团体捐款捐物,全市范围积极响应。一时间媒体报道,四亩地成为新闻的热点。灾害形成归于天灾,也有人说是人祸,数十年砍伐蒲河上游大片大片的森林,生态的破坏,水土流失。大自然终于向人们发出最严厉的警告和惩罚。
那以后,只要听到或在报纸上看到四亩地是眼前便出现山岭秃废、森林被伐和涛涛洪水的景象。在我的心目中四亩地是一个恶魔,也是一个恶名。
了解四亩地是在我结识好友侯东风先生之后,他曾经多次与四亩地邂逅。每每提及童年,就会唤起他深情记忆:童年的他重病缠身,四处投医无效,后来听说四亩地有个雷水师民间医生。于是父母用背篓背着他翻越过三座大山,渡过两条大河,两天后到达了寄于最后一点希望的地方四亩地。雷水师不仅给予了他们母子生活上的照顾,还用四亩地中草药土方治好了他的不治之症。生命与生活最艰难的岁月里侯先生与四亩地有着不解之缘。他那篇《五里三场话边陲》脍炙人口,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在五华里内沿蒲河一溜布下三个小集镇,最上边的是渔洞子,中间的是四亩地,下来就是属佛坪县管辖的陈家坝,三镇间隔不过一两里,像一根线上串着三颗玛瑙,俗称是五里三场。他用一根线形容蒲河,用玛瑙来比喻四亩地,是融入真实的情感反映,也是对四亩地物竞天择的真实描绘。我特别喜欢的是他对四亩地风土人情的描写:春节玩龙耍狮子,陈家坝的狮子肯定是从渔洞子往下玩;三夏农忙你给派几十人来插秧,我又给你调剂秧苗,各镇都杀猪、宰羊办起插秧酒,你迎我接,相互支援共抢农时。
雷水师、玛瑙、耍狮子、插秧酒,浓郁的人情、乡情改变了我对四亩地最初的魔兽般印象,秀美、幸福、善良、快乐、祥和的四亩地走进了我的心怀。
走进四亩地是2011年的夏天,我刚买下一辆新车,便迫不及待地闯进熟悉又陌生的四亩地。我是到四亩地拍摄子午道的。
从石泉县的两河镇出发,沿汶水河向北,行径不远就到达正在建设宁陕县的梅子镇。梅子镇本来在十几公里以外的上游汶水河畔,因属南水北调的引汉济渭工程要淹没区,镇子迁移到了石泉两河镇的交界处。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有一座新兴梅子镇。梅子镇的河对面是汉中市佛坪县管辖的大河坝镇,西汉高速公路沿汶水河而下,在大河坝调头西去,与汶水河分道扬镳。短短的六七公里路段里,玉带般的汶水河把两市三县三个镇串连成一道人文风景。就像侯先生描绘的三镇间隔不过一两里,像一根线上串着三颗玛瑙。三个小镇在另一个不是四亩地的地方。
过了大河坝镇,我们进入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地。道路不平,一路颠簸。但只要认真的在河边寻找,就能看到河水中的石头上的许多栈道孔洞。遗憾的是现在的道路掩住了古道遗迹,始终没有看见古道的痕迹。只有进入蒲河流域时,河对面离水两三丈高的位置隐隐约约的丛林间有上下搭接有一道痕迹,似乎有开挖过得迹象,不时还有一些石坎。无疑是古道痕迹。
上行三十多公里,快到宁陕县四亩地镇时,眼前豁然一亮,惊喜万分,车上的同行高兴的几乎要大叫:河对面的悬崖上一道古栈道横空出世,孔连孔,石连石,你顾我,我牵你,长长足有两里,从山的这一面连到山的那一面。高出蒲河十几米。历史岁月的侵蚀,多处地段已经垮塌,一段段,一节节,不那么完整,最长足有几百米,短的地方仅有几米。人在上面再不可能通过。一桩桩石柱斜插在亘古的岩壁中,尺来粗细,间距米余,上担条石,左右相连,托着层层石坎,一字排开,有序排列成平平一线。是古栈道,更艺术的精品,有工程的考究,有画卷构成,还有岁月的沧桑。我拍过巴山盐道、拍过许多子午道,见到如此壮观、如此规模、如此恢宏的古栈道还是第一次。块块石桩凝结祖先的智慧,树立着历史的丰碑;潺潺流水是血泪诉说,流淌着远古的回音。面对这些,留给我们的只能是肃然起敬……。
说起古栈道我们头脑中都会出现汉中石门的木栈道,它们已经根植大众的头脑之中,根深蒂固。令世人惊叹、叫绝!只要说到古栈道,考古者、专家学者都会以石门木栈道为华夏骄傲,可向世界炫耀。有谁知道四亩地的古栈道如此的特别,全是石头干垒,远远看去就像悬崖的堤岸。
我诚恳邀请考古专家、学者、旅游者、驴友到四亩地走走、看看、拍拍、写写,然后再想想:中国历史上的子午栈道是石头垒砌的伟大工程!在中国还有这样的栈道吗?
我要对侯先生说:沧桑的子午古道,是一条龙,一头潜伏在厚重的关中大地,一头摇摆在汉水之滨,秦岭深处的四亩地是一颗璀璨的龙珠。
我们在伟大工程面前拍了整整半天。告别四亩地是在无奈的傍晚。兴致未尽。
四亩地!你是我的母亲,我还会回来的……。
(整理:陈盛宁;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