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滞雨 唐代:李商隐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50次日期:2018-12-10 08:28:58

滞雨
 
唐代: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译文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注释
滞雨:久雨不止。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
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赏析
 
  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这一切并不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客难眠;客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全诗主旨为思乡。前两句谓客居长安因天雨而行动受阻,独对残灯忧愁不寐,思念故乡;后两句推进一层,谓故乡本是烟树晴岚、碧水萦回之地,可是正值秋雨绵绵之时,即使梦回故里,所见也是霪雨霏霏,故归梦也不宜当此风雨潇潇之秋也。
 
  如果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那么,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这里理解,意思就完全两样了。所以也可以说《滞雨》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李商隐到唐朝京城长安应考,被考官贾餗所憎,未能及第,返回太原幕府。大和九年(835年)因悼念崔戎,再次进京。此诗大约作于此诗留京之后。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原文来自古代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