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亭
唐代: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注释
犹曙色,到底还是天亮了。下三句写秋晓之最。
宿雾,早晨的雾。因由前夜而来,故日宿。
这两句是矛盾的。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老病成翁,这算什么圣朝?又哪能说 得上无弃物?杜甫往往使用这种说反话的矛盾手法来反映当时政治黑暗的真相。
残生,犹徐生。转蓬,言人之飘零无定如蓬之转,这是由愤慨而灰心绝望的话,碰着这 种圣朝,还有什么可说,这辈子只有随它去了。其实这种飘零生活,对杜甫创作倒大有裨益。
射
创作背景
此诗和《客夜》是同时之作。杜甫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诗。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原文来自古代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