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鲍鹏山先生
文化学者鲍鹏山以新作《教育六问》,追问高学历的野蛮人的教育困境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教育如何让人文化而不是野蛮化?鲍鹏山围绕教育的基础和使命,从传统文化里追本溯源,与读者交流自己的观点。
曾经有人问我说,你是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怎么现在常常在讲教育话题?当时,我讲了一句话,有良知的学者总会关心教育。当代中国如果要选出一个话题是全民都在关心的,我想肯定是教育。每个人对教育都有自己的体会,对教育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做老师碰到的问题,跟以前做老师碰到的问题不一样。以前老师碰到的问题是,家长不懂教育。今天老师碰到的问题是,家长自以为懂教育。这比以前更麻烦。因为,教育是一个特别专业又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个家长看到教育的一个问题,他就觉得应该如何如何。这就好比,他看到某样东西有一个污点,他想把污点给剪掉,结果却可能把整个东西都毁了。
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教育六问》这本书,是我对教育这个话题一点小心翼翼的探讨,和一些充满诚意的呼唤。今天的读书会,我就以此书为基础,和大家一起交流教育的话题。
思考教育的基础
现在很多搞教育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或者去思考中国教育的基础问题,即中国教育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上的。
比如说,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全民有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我讲过一句话,我说西方的教育有两堂学堂和教堂。除了学校里的学习之外,孩子还要到教堂里去。除了学校的课本之外,孩子还要读《圣经》,读有关宗教的书。
那么,中国的国民教育是基于什么呢?经常有人会带着强烈的质疑来问我,鲍老师你说中国人要读传统经典,要读《论语》,为什么要读《论语》?我知道,他来问我的时候他是有答案的。他的答案就是,我们不必要读《论语》。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观点?因为中考不考《论语》,高考不考《论语》,孩子为什么要读它?他完全是从实用的应对考试的角度,来理解要不要读《论语》、读传统经典的。
对此,我常常会反问,为什么美国人、欧洲人要读《圣经》,考试又不考这个。甚至,他们的法律规定宗教教育不可以进入世俗教育。所以,他们读《圣经》,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因为它是关乎精神世界的建构的。
而我们从上世纪废除读经教育,引进西方现代教育体制的时候,把这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给忘了。毫无疑问,西方现代教育体制是很有优势的。一个老师讲,那么多孩子听,效率高。没有这么高的效率,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教育的普及。还有,西方的学校教育里教授科学知识和自然知识,这也是我们传统教育缺失的。
引进西方现代教育是必然的,但必须思考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我们传统的教育实际上不只是一个学堂,还有另外两个堂,祠堂和中堂。小孩读书,就进学堂。学堂之外,每一个宗族有祠堂,回到家里中堂还有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到学堂里有圣贤,到祠堂里有祖宗,到中堂里还有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构成了我们传统的精神世界。
不要光顾低头找工作
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尤其要重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培育。
教育有两大功能。第一个功能大家肯定都知道,传授知识和技术。教你知识让你通过考试,教你技术让你找到工作。今天,中国教育的分工非常明确,中小学教知识应付考试,大学学专业学技术找工作。所以,我们考察大学好不好,就业率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在就业率的指导下,我们的大学教育就越办越实用,改造原有专业和设立新的专业时,往往会强调一个原则---针对社会需求。这样,理论性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越来越少,实用操作性的东西越来越多。
列宁爱引用的一句话是,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比鹰高。实用的功利性的教育,是让人脚踏实地了,但你可能失去了一片天空。我想,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积极倡导仰望星空,而不能过于脚踏实地低头找工作。
因为,教育还有一个更原始更本质的使命,就是传承人类文化。在那些人类大学的最初形式里,不教知识,也不教技术,它的功能就是讲文化。比如,一部《论语》里没看到孔子给弟子们讲知识、传授技术的,唯一的一次有学生问他怎么种白菜、怎么种庄稼,他拒绝回答。孔子回答的问题,都是关于价值的问题。
价值的问题,是难以有标准答案的。但我们今天的教育,却很看重标准答案。求标准答案,这没有错。因为,如果考试内容是知识类的问题,一定有标准答案。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要考那么多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问题。
社会严重缺乏价值判断力
孔子讲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一般会解释故是旧知识,新是新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能够掌握旧知识,又能够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但知识有新旧吗?知识本身没有新旧,只对获知者来说有新旧。比如,小孩放学回到家,妈妈问他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这个小孩说,我今天获知一个新知识,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这个知识是新知识吗?不是。两千多年前大家就已经知道了。只不过对这个小孩来说,这是他刚刚获知的一个新知识。
所以,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是有知识,知新是有判断,意思是一个人有知识有判断才能做老师。你有了传统文化的知识,然后带着这样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对今后发生的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乏价值判断力。
要使一个人文化而不是野蛮化,最有效、最常见的手段是教育。但这个教育里一定要有文化的东西、有关于精神世界培育的东西,而不能只是知识与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我们的教材需要有所改变和改进。
我有一个习惯,到一个地方给当地老师讲课前,我一般都会请人帮忙准备一套当地的小学或中学语文教材,事先看一下。一次,我到一个地方,看了当地的教材,很不满。讲课时,我就和老师们讨论起这个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我一翻就翻到了这一句,小公鸡咕咕叫,太阳公公给它戴个小花帽。要求背诵并默写。我问,这样的句子需要背诵默写吗?下面坐着的好几百位老师鸦雀无声。我又一翻,看到了这一句,西瓜大,芝麻小。我说教这个干什么?有一个老师忍不住了,说这是让学生知道西瓜是大的,芝麻是小的。我就说,这是特殊学校的教材吗?这是正常孩子两年级的教材,西瓜大,芝麻小,还需要教吗?这样的学习内容,不但不能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心智发展。
《论语》就是回答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传统文化经典?因为,传统文化经典给我们三样东西,或者说传统文化经典是三个体系。
第一,传统经典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比如,你读《论语》,你会获得很多文化的知识、历史的知识、语言学的知识等等。
第二,传统经典是一个价值体系,它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价值标准。经常有人问我,《论语》一万六千多字到底讲了什么。我说,一部《论语》就是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所以,《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关于价值的书,是讲是非、善恶、美丑的书。读一部《论语》,就相当于跟着孔子做了500多道价值判断题。
举一个例子,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题。假如一个人伤害了你,你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果我们的道德体系提倡以德报怨,那么,正如孔子反问的,何以报德?我们以什么来报德呢?
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我们还对他好。那么,一个人如果做了好事,我们该怎么办?孔子并不反对一个具体的个人以德报怨。但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如果倡导以德报怨,那就有问题了。因为,道德本来是有纠正功能的,这样做反而是把道德的功能给取消了。所以,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如果提倡以德报怨,看起来道德标准很高,结果恰恰是不但不能促进人类道德的提升,反而是降低了道德水准。
知道什么事不能做,很重要
以前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就不怕吗?用数理化知识干坏事的人多的是。比如,他能够把垃圾堆里的烂皮鞋和破轮胎变成乳酸饮料,喝到嘴里味道还好极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什么区别?专业教育是教你做事的能力,人文教育是教你判断什么事情不能做的能力。知道什么事不能做,你才能真正走遍天下都不怕。
前几年,有个幼儿园老师拍了很多幼儿园小孩的照片放到网上。这些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导致她丢了这份工作。因为,这些照片的内容里,有的是用胶带把小孩嘴巴封起来,有的是把小孩的耳朵拎起来……很多人就骂这个老师太坏了,骂园长招人的时候怎么不好好考察她。其实,园长招聘老师一定会考察。考察什么?考察专业。你什么专业毕业的?会弹钢琴吗?会讲故事吗?就是这样考察。但怎么会问你会干坏事吗?这个没法问,再说好人也没有证书呀。
很多时候,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不是都有规定的,但你自己心中要有一个道德律,除了法律和规矩,人还应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道德律。哲人康德曾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头顶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个道德律告诉你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它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很多时候是在阅读文化经典的过程中,被一点一点地熏陶出来的。文化经典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的,什么是应该的。
曾经有家长兴奋地来和我说,我女儿学了一年国学,我觉得现在跟她讲道理的时候,她比较听得进去了,因为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共同的评判标准。人与人有了共同的评判标准,才能沟通;社会有了共同认可的评判标准,才不至于撕裂。
曾经也有人告诉我说,他如何反感孔子。听了他的一番高论后,我说了一句话,你是一个不仁不义的人吗?他一下子就急了,说你怎么骂我?我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测试。仁、义不就是孔子为我们确立的价值吗?我不是在说你不仁不义,只是在证明你并不反对孔子。事实上,即使是反对孔子的人,也已经被孔子塑造了。
经典教育里可以找到文化的根
《教育六问》,鲍鹏山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统文化经典除了是一个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传统经典还是一个文化体系。
一位电视台主持人曾问过我一个问题。问道:我们要做一个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读《圣经》也可以呀。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价值体系,需要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好的社会,那么《圣经》确实也可以提供一套标准。但问题是,通过读《圣经》做好人,你认可的是西方文化;通过读《论语》做好人,你认同的是中国文化。而提供文化认同,这就是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文化体系的意义之一。作为中国人,我们通过中国的经典来获得价值观,认同中国的文化,民族才有凝聚力。
教育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就是塑造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的凝聚力。现在,我们的孩子才几岁的时候,母语没学好,就开始学外语。对双语教学,我历来是反对的。打个比方说,这相当于一个小孩刚生下来不久,家里有两个妈,他到最后不知道哪个妈是亲妈,他也不知道跟哪个妈更亲,这很麻烦。文化认同是一个文化体系,我们读《论语》,读《孟子》,读中国的传统典籍,本质上达成的是对中华文化本源的认同。
云南建水县,离越南很近。那地方有一个孔庙,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说是全国第二大的,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有一年,我被邀请去参加了那里的祭孔。在讲座中,我阐述了一个观点,这个地方离北京那么远,离越南这么近,为什么对北京有向心力?因为,这个地方和北京有着一样的文化认同。我们的国家幅员那么辽阔,以前交通也不发达,通讯也不发达。山高皇帝远,为什么认同北京?就是因为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文化典籍,有着文化认同。
所以,最大的国防是教育;最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最强大的国防武器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经典。
那么,在今天,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承担着这样一个"使命--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的重大责任。今天,我们依然要读传统文化经典,因为这是一个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在传统经典教育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国文化的根,进而找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原文体来自网络;整理 :黄玮; 大秦岭文化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