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传统医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健康保健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基本诊疗办法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理论。
秦汉时出现第一部的《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本经》),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出现了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养生理论、病理、疾病治疗以及治未病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通过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基础了,写出了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临床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唐代(618-907),名医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的中医理念,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并综合了佛家与道家思想之精华,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被历代中医界人士奉这其左右铭。
明代(1368-1644),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写出了《本草纲目》的中药学著作,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系统地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代(1644-1911),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具体办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清末及民国时期,随着教会的传入。西医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之道。
经过一百多年发展,西医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各方面的突出成果和成就,逐步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
中医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其兼收并蓄、创新开放的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药食两用治未病的健康观、辩证论治的疾病观、治未病的防病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现代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必将得到我国人民的热爱,也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在新时代,想方设法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来自网络,修改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网-中医中药栏目组;20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