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书院教育:唐诗中的书院(下) | 书院小史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3649次日期:2019-01-29 19:15:28

书院教育:唐诗中的书院(下) | 书院小史
 
岳麓书院 -中国书院
宿沈彬进士书院
齐已
相期只为话篇章,踏雪曾来宿此房。 
喧滑尽消城漏滴,窗扉初掩岳茶香。 
旧山春暖生薇蕨,大国尘昏惧杀伤。 
应有太平时节在,寒宵未卧共思量。
 
沈彬,字子久,高安人。唐末应进士不第,浪迹湖湘,尝与僧虚中、齐已为诗友。事吴为秘书郎,以吏部郎中致仕。年八十余,李璟以旧恩召见,赐粟帛,官其子。①按: 李璟为南唐第二帝,946-961年在位。以李璟即位即召见推算,沈杉在唐代生活了近四十年,此与唐末应进士不第相符。至于不第与诗题进士二者的矛盾,我们可以文人风度来解释。又据《湖南历代名人词典》记载:齐已(约860-940),俗姓胡,名得生,字迩沩。家贫早孤,出家为僧,自号衡岳沙门,酷爱山水,云游江南,结交名流,能诗文,有《白莲集》十卷传世。依此推算,可知其寿命约80岁,唐亡时已47岁,故大半生活在唐代,因此之故,沈彬书院存在的时间大体可断在唐末。②书院的活动有二,一是定期讲会。沈杉与齐已互为诗友,关系密切,《全唐诗》卷八三八有齐已《寓居岳麓谢进士沈杉再访》,其云:去岁来寻我,留题在藓痕。又因风雪夜,重宿古松门。玉有疑休泣,诗无主且言。明朝此相送,披褐入桃源。虽然吟诗作文,品评切磋的话篇章是儒生与和尚二位朋友间的私人交往,但这是相期预约的,这种定期的学术活动,具有明清书院讲会的性质。二是相期讨论除了话篇章的学术内容外,还有当时的政治。大国尘昏,到处杀伤,正是唐末政治腐败,战火横燃局面的写照。应有太平时节在,寒宵未卧共思量,反映了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并希图化战争为和平的良苦之心。这说明,书院的读书人从一开始就不是死抱书本,他们对社会政治极为关注,此则正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精神的本源。
      
 
东林书院
 
《全唐诗外编》上有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诗十首,所咏之物为帘钩、鞭鞘、箭括、门店、钥匙、药臼、沪水罗、井辘轳、博道等,都是书院日常生活的设施或用具。按樊铸为天宝(742-755年)时代的人,书院存在的时间可定在天宝年间。樊铸为什么要作这一组诗呢?可以这样解释:及第之前,他就在书院读书备考,及第后要与这些日常伴其生活的东西分别,见物生情,遂作诗以志怀念。可以说,诗题中的书院,即为作者读书之所,故名以(樊铸)书院。
 
 
书院无历日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李益
野性迷尧历,松窗有道径。 
故人为柱史,为我数阶蓂。
 
 
此诗载《万首唐人绝句》卷四,《全唐诗》卷二八三亦载此诗,题为《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李益(748-827年),字君虞。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以久不升迁弃官,北游河朔,从军幽燕,作诗自娱,与李贺齐名。宪宗时,屡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因得罪同僚,降居散秩。不久即复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殿学士,判院事等。大和初(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卒。③按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设有学士、直学士等官。李益在宪宗时两任集贤殿学士至判院事,诗中书院当为集贤殿书院无疑,其诗亦当作于元和间(806-820年)。关于中央所设集贤、丽正二书院及与之有关的诗歌,详见下节。
 
为了更清楚明了地反映各书院的情况,谨列表如下:
 
中央所设集贤、丽正二书院及与之有关的诗歌
 
诗歌,可以视为信史。据此,我们对唐诗所记书院的情况可概述如下:
       
第一,就其所属而言,上述书院几乎都是士大夫的私人读书之所,与一般的书斋性质相同。但它同时向社会开放,接纳朋友、学者、文人、墨客、道士、和尚,他们齐集其中游宴、就学、讲会、品诗、论文、研究著述、讨论时局,具有书斋所不可能有的广泛的社会性,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从私家专有走向服务公众,是书院脱离书斋的关键一步,由此中国社会就产生了一种崭新而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后千余年,它一直承担着改造、更新、传递华夏文化理论的重担。
 
第二,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唐代书院的内容包括藏书读书、游宴会友、吟诗作文、学术交流、教学授受、讨论政治、研究著述等,后世书院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第三,书院是儒者之区,但不避佛道。上考14所(除去集贤,实为13所)书院中,与佛家有关的3所,与道教有关的2所,二者相加,占总数的35.7%(38.5%)。山寺、道观、书院连阁共泉,交相错处;僧侣、道人、儒生齐集一起,话篇章,攻文字,乃至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寒宵未卧共思量儒释道三者的相互沟通和影响,正是书院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四,书院大多数建在形胜之地,幽静、秀美、宜人,风景似桃源。即便择址欠佳,也必想法补救,栽花、植木、移竹、运湖石,改善环境,顿令院落似秋天。这些说明,当时书院的建设者们已经体认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力,特别注重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这里既有丛林精舍、宫观的影响,更有天人合一的儒家追求。
 
征引文献:
①《全唐诗》卷四七三。
②李劲松《五代时期的江西书院考述》认为沈彬书院始建于五代。此论有一定道理,但难已定论,姑且仍作唐末书院。李文载《中国书院》第四辑,页 117-118。
③40 所书院中,有 22 所见于拙文《唐代地方书院考》,载《教育评论》1990 年 2 期。时过数年,又有不少新的发现。
 
(*本文来源于海淀敬德书院微信公众号,文章选自邓洪波教授的《中国书院史》。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9年1月29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