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南书院
汉南书院大门
由于对中国书院文化的尊崇及研究,在汉中中学巷发现有保存完好的汉南书院,但大门紧闭,但苦于不能前去参观,2021年10月份以书院开放之后,我前去参观记录,并参考古籍,整理而成书院简介如下:

绊池1

绊池2
清乾隆四年(1739年)府县两级对城北废祠加以修缮,名为汉南书院,后副使岳礼倡导购置学田百余亩,决定府县共同兴办。嘉庆十三年(1808年)汉中知府严如熤,见书院过于窄小,筹款购置地基,改建大门、二门,增修书房十间,仓房两间,又新建文昌祠和魁星阁两层,重新破旧房舍。令谢从九、张玉珂清丈书院土地,定租生息。县令杨大坦公告,将县属各案官方荒地划归书院,并于占用书院土地的镇兵衙署付给地价银六百两,交当铺生息。自此,汉南书院校舍初具规模,经费亦有所保证。书院还制订学规,悬规置矩,刻石树碑,以垂久远。

孔子

为学日盆
清同治初年,知县周蕃寿将书院生息银提充军费。以后西乡李捷峰和南郑官吏多解囊资助,书院得以复兴,并附设中梁书院,汉南书院成为汉中府书院,中梁书院则专收南郑县学生,从创建到1905年,书院重于准备科举制度的考试,是汉南生员准备乡试的补习学校。明、清两代科教及第289人,其中进士36人,武进士6人、举人134人,武举人21人;贡生92人。


清光绪六年(1880年),县令罗诚之创办天台书院(今市三中),光绪32年(1906年),汉南书院改为汉南中学堂,天台书院改为南郑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汉中中学,即今日之汉一中。(原文来自汉中市志-教育志之儒学书院;原文略有修改,整理:吕西安;2022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