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与理性的批判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何俊峰先生
假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梦想都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成就一些事情也就是自然的必然。而命运之神向来眷顾执着于梦想并时刻准备着的人,自己散发了光辉,世界必定就会感知。
作为军人、记者、作家、诗人、书画艺术评论家的何俊峰,他的人生范本也脱离不了这样一个朴素而伟大的真理。令人喜悦和骄傲的是,他做到了。
他向来真诚地直面人生,怀揣梦想孜孜以求,用才气和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成为了这芸芸众生中耀眼的一员。他成为了应该成为的自己;他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他成了独一无二的何俊峰,用诗意地栖居和理性地评判充盈着自己的人生。他是自己的标杆,也是后来追梦人的榜样。
成长:关中稼娃到文艺战士
孩童时代,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梦想启蒙最原始的岁月,是一片可以生出斑斓幻想的人生片段。梦想从来都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出生在陕西关中腹地的何俊峰,自小就得益于这片黄土地深厚文化积淀的馈赠和养育。何俊峰的父亲是一位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尤擅长书法。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被乡亲们请去书写对联,舞文弄墨,酣畅淋漓。日积月累,文雅的词句写满了几个本子。这些本本就成了何俊峰最早的文化启蒙书。何俊峰天生热爱这些,没事就拿来翻翻。天赋使然,何俊峰从小热衷读书,上学以后,摘抄了很多描写人物、山川、河流的经典句段,百看不厌,常翻常新。作为农民却不喜下地劳作的他,生产队曾安排他看管麦子,但他却躲在树荫下偷看《古文观止》,结果挨了骂,还被扣了工分。生产队长说,像你这样不爱劳动的娃娃,将来怕是连媳妇都找不下的。过度地痴迷阅读,使得原本不是十分顽皮的小俊峰竟卖了家里的鸡蛋去换钱买小人书,在河滩上辛苦采集到的鱼腥草也去卖了买小说《红岩》。那时,自然没有人意识到这些拙劣的事件,又将在一个孩童的心中埋下一颗怎样巨大的梦想的种子。
上世纪70年代的祖国,是一个无处不洋溢着革命梦想的年代,普通民众无不热血澎湃,时刻准备着投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去,当兵就成了乡下孩子最神圣的职业和最理所当然的出路。电影《闪闪红星》里面那个戴个小红军帽,挎个小木枪的潘东子成了何俊峰的偶像,他让爸爸做了一个木枪,整天挎在身上,很是神气。对部队和军人的热烈期望,就在何俊峰的内心翻腾,当兵成了人生必然的理想。79年他去参加部队招兵体检,却因家庭成分问题被刷了下来,后来改随属贫农阶级的母亲姓,这才顺利参了军。
应征入伍后的何俊峰进了邱少云生前所在的英雄连。新兵训练期间,何俊峰因为体质较差,训练成绩与战友们相比相差甚远。有一次因投弹成绩不好,拖了集体的后腿,懊恼之下的他竟用手榴弹砸伤了自己一条胳膊。连队领导知道后都很生气,批评他说,你有集体荣誉感是对的,但是不能走极端。在卫生队养伤期间,整天只有那些军报伴随他,这对喜爱阅读的他,到也对路。报纸翻看多了,他觉得报纸上的有些文章水平很一般,还不如他写的。
班长来看他时,他说出了自己对报纸上文章的看法,班长在他屁股上踹了一脚,说你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浑小子,说人家写的不好,你能写吗?能,班长,我写的肯定比他们强!何俊峰倔强的说。对这个训练都不合格的新兵蛋子,还敢对写文章夸海口,班长赌气的说,你要是能在军报上发一个豆腐块,我愿意用一个月的工资请你吃饭。万没想到他这一赌,却赌出了何俊峰后来辉煌的艺术人生。
刚开始,何俊峰写些部队好人好事的文章,在广播上播给战士们听,很快赢得了战友们的掌声,后来试着给报纸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篇1000多字,名为《宪法是颗定心丸,战士服役更安心邱少云所在连学习新宪法纪实》的文章被《解放军报》头版刊登,《人民军队报》还配发了一篇社论。为此,部队给何俊峰这个还没下连队的新兵记三等功。他成了新兵明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后,团政委点名要人,何俊峰被分到团政治处工作。在宣传科报道组,何俊峰一年发六七十篇文章。后来在军区选拔下,何俊峰先后进入兰州大学、解放军政治学院进修学习。
越战期间,何俊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地记者,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曾多次赴前线采访,将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的光辉事迹第一时间发表于报端。有一次,在前线采访的他跟着部队在黑夜里急速转移,为了避免暴露,不能开灯,不能有声响,没有路就摸着藤条走。何俊峰在这次战斗转移中被花岗岩刺伤了头部,因失血过多而昏迷,醒来后自己已经躺在野战医院里。战友们说,再差一点你就没命了。何俊峰常说,人活着要有勇气,其实生死之间就是一口气的事。
从军多年,经过了硝烟战火的洗礼,人民解放军的军魂与坚韧不拨的军人品质铸造了何俊峰的人格。直到转业,直至退休,他一直保持着军人的气质。他淡泊功名利禄,看重的却是那份人间真情。前些日子,他无意间看到当年战友壮烈牺牲的视频资料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一个星期都没出门,甚至哭哑了嗓子。
蜕变:从诗意地栖居到理性批评
工作之余,对文学的追求和诗歌的创作一直是何俊峰的最爱。记得有一次,连队在大沙漠搞野战生存训练,三天时间只给一天的水和粮。新兵不懂,一气喝光了,后来口渴难耐找水喝。沙漠里没水,士兵看到生长在大漠里的红柳,以为它的下面可以找到水,但挖了很久都没有。想到了水是生命之源,何俊峰诗性大发,一篇《我是水》的诗歌很快从他的笔下流淌而出并在军区的期刊发表。当时,这首诗在部队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何俊锋调到《人民军队报》社工作时,被安排到文艺副刊做编辑。近朱者赤,因工作关系,他时常与部队的军旅书画家有所接触,便也写些文章对他们的作品加以点评。
转业地方后,何俊锋兼职文联工作,和当地的艺术家有了密切联系。谦和的他,没有官架子,便常有画家请求他为自己的作品写些评论。后来,何俊锋越写越多,越写越精,于是书画界又多了一个评论家。
作为作家,何俊峰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黑河骄子》,诗集《故乡听雨》,散文集《行走的风景》等。他的散文作品清新典雅,意境空灵。被著名作家陈忠实评论为独成风景,作家叶广芩赞誉其为灵魂的行吟。
著名评论家王仲生教授评论说:在这个日渐浮躁的世界,安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读俊峰的《行走的风景》是一种享受、一份安静、是一件难得的事。
作为诗人,何俊峰已创作了千余首诗歌作品。他的诗歌语言清新纯美,哲思禅理。著名诗人雷抒雁在楼观台读了他的诗作后认为有个性,有质感,有震撼力。俊峰的诗有香有味,有韵有致,有亲情,有辽远,有温婉鲜丽,有仄细晶莹亦有禅,赏俊峰诗文,读周山至水,如棳香茗,犹饮佳酿。诗人党永庵评论说。
作为评论家,他先后为刘文西、王西京等近百名书画大家做过评论。评论集《笔墨的瞬间》三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结集出版。何俊峰的评论文思敏捷,不看人讳,不为师讳,有知必言,言必尽意。行文意气风发,毫不拘泥,评论语言字字珠玑。
军人的铁骨铮铮;作家的浪漫情怀;诗人的似水柔情;评论家的深刻洞悉。何俊峰在生活与艺术中转换自如,在创作的道路上有诗意地栖息,也有理性的批评。
何俊峰说,写作才是我毕生的事业。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不管自己人生角色怎么转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一直没有停止。
觉悟:怀着骆驼的信念,寻找希望的绿洲
今天,何俊峰将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当地美术事业的推动上。他试图用自己的艺术评论为书画界学术氛围的建立和艺术行业的规范付诸努力。在当下艺术圈乌烟瘴气的环境下,何俊峰的坚持和努力无疑是一缕激浊扬清的晨风。
拿艺术说话,以作品看人,是何俊峰艺术评论的基本原则。他说,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貌不惊人,谦卑低调,生活朴素,一生只对自己的创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只要作品好,就值得尊敬。不计报酬慷慨写稿是常有之事,对那些位重权高者,作品没有达到何俊峰审美的基本要求,被他拒之门外也是常有之事。
何俊峰的眼里揉不进沙子,说真话,良心话,内心话,一直是他在艺术圈的准则。一次大型研讨会上,他曾说长安画派给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外界的评价是黑、丑、野、怪,我们的山水大气苍茫,却也缺少了温润、细腻的东西。多少年来,部分长安画派画家坐井观天,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应该走出去,请进来,吸收融合,推陈出新。在《如何保护艺术品真正的收藏价值》大讨论上,媒体约何俊峰做专访,他说讲真话就接访,讲套话就免了。
对那些肆意包装,蓄意炒作,对艺术创作却毫无价值的人他决不苟同。他曾痛斥很多书画家整天忙于应酬,不专心搞创作,不重视作品质量,随便几幅应付交差,蒙混过关,结果只会自己坏自己的市场。
不满足当下,不迎合他人,不迎合市场,用大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冷眼旁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挖掘作品的时代面貌和思想性,将画和人放到一条主线上来是何俊峰在未来艺术评论上的理想。绘画作品是心灵之作,艺术评论也必须从心出发,这是何俊峰的心声,想必也是读者的心愿。
何俊峰提出了大美术评论的观点,他认为大美术没有具体标准,是一种气势,从个性升华到共性,从共性跳出来有自己的个性。作品起点要高,思想要高,政治性是一个方面,但不能违背主线。艺术价值是社会共性的东西。
何俊峰先生
(原文:陕西书画网 2017-09-26;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