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残寒销尽 宋代:李之仪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46次日期:2017-12-01 10:55:09

谢池春·残寒销尽
 
宋代: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译文
 
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
⑴谢池春:词牌名。
⑵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⑶花径:花丛间的小径。
⑷风沼:风中的池沼。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⑸仍:连续。
⑹著人:让人感觉。
⑺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
⑻恁:这样,如此。
⑼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
⑽分付:交托。
 
鉴赏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作者简介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7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