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
两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译文
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南归。
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
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箫来打起鼓,欢乐过头哀伤多。
年轻的日子早过去,渐渐衰老没奈何。
注释
辞:韵文的一种。
黄落:变黄而枯落。
秀:此草本植物开花叫秀。这里比佳人颜色。芳:香气,比佳人香气。兰、菊:这里比拟佳人。兰有秀与菊有芳,互文见义,意为兰和菊均有秀、有芳。
佳人:这里指想求得的贤才。
泛:浮。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泛楼船,即乘楼船的意思。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
中流:中央。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鸣:发声,响。发:引发,即唱。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
极:尽。
奈老阿:对老怎么办呢?
创作背景
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怀佳人兮不能忘等句,抒发了他渴求贤才的愿望。
后世影响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今流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言》)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
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 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解析
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谓写乐极哀来,惊心老至,一谓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求仙意, 怀佳人句,一篇之骨(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张玉谷又补充说:以佳人为仙人,似近、乎凿。然帝之幸河东,祠后土,皆为求仙起见,必作是解,于时事始合,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 (同上)。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只以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点,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下联两句。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
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 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 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
此诗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首两句受到宋玉《九辩》的影响、、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雁靡靡而南游兮,鸥鸡啁哳而悲鸣等等,均为《秋风辞》所取影。前四句两句一换韵,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共三个韵。在句式上,每句中带一兮字,也与楚辞相近,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
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
创作背景二
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这次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宴尽之余,遂作此篇。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原文来自古代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