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李白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50次日期:2018-09-14 17:41:23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译文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注释
鲁客:指范山人。
鲁客抱白鹤:据《抱朴子》载:欲求仙革,入名山,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续博物志》又载: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鸡、白犬。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初学记》引《泰山记》云: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径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创作背景
  范山人,李白在东鲁时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详。李白诗中有《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之范居士,杜甫诗中《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范十,与此范山人可能同为一人。此诗为李白辞朝归东鲁时所作。
 
赏析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原文来自古代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