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禅堂
上禅堂原名景德堂,座落于九华街西、肉身宝殿下侧、神光岭半山之上。始建于 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琳国师之徒宗衍来此重新修缮,并更名为上禅堂。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住持僧忝石增建观音殿,王文禧公赠额"秀冠云林",咸丰年间毁于兵火。现有大雄宝殿是民国九年依同治、光绪风格兴建。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上禅堂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保护,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依次恢复并修建滴水观音亭、斋堂、海会寮、客堂等,古刹又见重光。今住持僧果卓。
上禅堂现存寺宇系清末建筑,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民居式样,别具特色。坐北朝南,山门开在大殿东侧。门前东南有照壁相掩,宛若平台小院,隔离市井。山门接一披间,即为弥勒殿。大雄宝殿与韦驮殿南北相对,两殿间的天井屋面用明瓦覆盖,形成一大敞厅,厅高10米、长14米 、宽28.5米,宽敞明亮。韦驮殿南两边是4层楼阁的寮房。两组建筑依山就势,分布在两级台阶上,构成完美的建筑整体。
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和十八罗汉等塑像。韦驮殿中的韦驮像雕刻精细,惟妙惟肖。
19941995年住持僧体灵在原大殿西南侧新建客堂,3开间,2层,建筑面积 96平方米。在大殿后西北侧扩建厨房、斋堂2幢,2层,建筑面积333平方米。又在大殿西坡上新建藏经楼,3开间,2层,建筑面积140平方米。
现存的名胜古迹有:唐李白题写的"金沙泉"。金沙泉深不盈瓯,四时不竭。相传此泉为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所描述的洗钵池。李白游九华时曾在此与金地藏品茗论道,见泉清澈、金沙剔亮,题"金沙泉"三字。后人便将这"金沙泉"刻在泉旁摩崖上。泉边有九华山三宝之一金钱树,亦李白滑落的钱钞所化。前人诗云:"李白手植金钱树,君若沽酒何愁钱。"言诗仙李白饮酒醉倒石上,御赐金钱滑落于地上,金钱接地生根,化为树木,九华山自此有金钱树。
古人游上禅堂,称其有"三最":"九华香火甲天下, 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院宇唯上禅堂最丽。"清代周赟曾下榻于此,修纂《九华山志》,写有咏上禅堂《七律》一首:"禅室玲珑构巧思,九华一曲擅幽奇。轩环水石屏三面,窗殿云山画四时。钱树落花仙买酒,金沙涵月佛吟诗。此间好借维摩榻,染笔挥琴事事宜。" 对上禅堂建筑风格和环境作了真实描摩。今《西游记》第19集中《误入小雷音》一节,即在此拍摄。
(欢迎您前来访问;原文来自九华山上禅堂;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