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夜雪 ,白居易,观猎 唐代:王维观猎 唐代:王维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721次日期:2017-12-01 10:49:3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鉴赏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赏析
 
  这是一首诗,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这声音来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亲!如果说,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纳入了声响和人物,添上寒风和飞雪,经这样的渲染、照应,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近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刘长卿这首诗的意境是从"夜"这个中心词生发开去的."夜"是全诗的脉络,"天寒"和"风雪"加深了"夜"的寒意.这夜,是眼前客观现实的寒夜,也是诗人内心对时势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刘长卿是一个"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送王员外归朝》)的入世者,但现实生活却使他沦为一个寄迹楚湘的谪臣.他痛恨上司诬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圣意难违.在诗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场的现状就如同这"风雪夜"一般,他既不愿随波逐流、攀龙附凤,又无力拨乱反正,自然只好怆然喟叹.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奔波,当诗人这一次于风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内心的复杂思绪:悲凉、辛酸之感中夹杂着某种庆幸和温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见的.
 
  这首诗的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用"苍山"对"白屋",山是苍色,屋是白色,二者遥相映照,便构成一个银白苍茫的世界.再以"远"和"贫"真(这里的"贫"是少、乏的意思)来点出眼前的空旷浩茫,这就准确地表达了从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门"和"犬吠".既照应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别是句中一"吠"字,响亮有声,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唤起了寂寥群山的回响,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
 
 
创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赏析分歧
 
  该诗释义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找人闻。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种意见认为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贫 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 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 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 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 主人热情
 
 
赏析二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08篇诗文
 
 
观猎
 
唐代: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
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
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
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
 
注释
1.诗题一作《猎骑》。宋人郭茂倩摘前四句编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题作《戎浑》。按:唐人姚合《玄极集》及韦庄《又玄集》均以此诗为王维作。[2]猎,狩猎。
2.劲:强劲。
3.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使用动物的角、筋等材料制作的传统复合弓。
4.渭(wèi)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鹰:指猎鹰。
6.眼疾:目光敏锐。
7.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8.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9.射雕处:借射雕处表达对将军的赞美。雕:猛禽,飞得快,难以射中;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10.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鉴赏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首联起句先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然后才点出是将军冬猎。在强劲的北风中,传来了开弓放箭的声音,一开头便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然后点明猎者和猎所,确是下笔不凡。
 
  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
 
  领联具体描写纵鹰击捕,怒马追逐,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细致地刻画出打猎的场面,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疾字刻画鹰眼锐利,以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地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受和喜悦心情。
 
  新丰市(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这两个地名皆可参考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风起云涌,与出猎约紧张气氛相应;此时风平云定,与猎归后从容自如的心境相称。
 
  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言射雕处,借射雕处赞美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或以悠闲古淡见长,或以豪迈精工著称。此诗气概豪迈,造句精工,章法严整,诗味浓郁。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前期的作品,是一首写将军打猎的诗。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7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