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蔡山人
唐代:李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祝英台近·挂轻帆
宋代:苏轼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道、一声传语。
满庭芳·香叆雕盘
宋代:苏轼
香叆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
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注解及诗人简介
《送蔡山人》是唐代文学家李白诗作。此诗选自于《全唐诗》卷176_32首。李白作此诗时正逢自己被长安统治高层排挤,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仕途不畅被迫流浪四方。在一次给朋友的送别宴中,李白感慨良多,悲从心生,于是写下了这首《送蔡山人》诗。全诗情感充沛,放荡不拘是一首典型的李白风格诗作。
1、作品背景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由于仕途不顺,李白周游各地。《送蔡山人》就是写于这个时期,诗借送别朋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2、作品赏析
前两句说明自己本意并不想弃世,是积极想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诗味。
第三、四两句叙说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获得自由,天宽地阔无人能管制,很有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第五、六句用典,借燕人蔡泽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弃,最终大器晚成的故事来勉励自己。
第七、八句运用哲学思想,说明不惊动猎物的猎人才是好猎人,一个好的樵夫不会随意毁坏乔木。
最后两句说出归隐乡间呼朋唤友,与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也是一种乐趣。
名家认为潦倒一词用在李白身上是不太恰当的,因为李白是清高的文人领袖。而《送蔡山人》这诗正是李白在其仕途路上所遭遇的不幸的写照。李白金门传诏,但是在担任供奉翰林后,他与李林甫针锋相对,毫不相让: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深深憎恶群沙秽明珠,众草凌芳孤的黑暗现实,对横行跋扈的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强烈愤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天子,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己昏。他决心披肝沥胆,直谏天子,横批逆鳞。提出十条勤政务本的建议,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宫思过。他悲愤彷徨,过分高估天子的爱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诽谤中伤。这条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泞难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之一)。结构的巨大跳跃,突兀奇来、不可端倪的诗句间激荡着李白矛盾的内心,他靠诗歌排解郁结胸中的不平之气。他日渐消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怀着无限惆怅失落和郁闷难抑的苦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等待,天宝三年春,李白傲然请辞离开长安!赐金放返后的李白,悲愤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永王再三恭请下,李白从军李璘幕府。他以为自己从此走上从军报国之路,踌躇满志地为李璘出谋划策。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以至于后来他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句诗便是描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即尔时情景虽复潦倒。
回到《送蔡山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是李白对世俗的看法,认为自己主观还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世道容不下李白本身。李白出长安,游走四方,一句无倪舟,一句纵远舵,道出了游走四方的迷茫,天下之大,何处是我李白的容身之所?燕客期跃马这句笔锋这转,又回到了我本不弃世,这哪是我李白不想干一番事业,我也想像蔡泽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怕我的年纪也像蔡泽一样不在年轻。唐生安敢讥又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那些笑我,嘲我,讥我,讽我的人安能如此?为什么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自己现在的默默无闻,并不是自己的才能问题,而自己只是一个高明的猎手或是好的樵夫那样,不惊动自己的猎物,不毁损乔木罢了。一时的失意我并不放在心上,我可以回到乡间与朋友到处游玩,等待着时机。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所以他只能引蔡泽这样的暮年英雄为自己一生的知己。与山间的松月为友,自然而然地暗示当时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他人对其如此奉承殷勤,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期跃马,勿惊龙,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心不改。这种理想的乐观主义精神还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3、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原文来自古诗文及网络搜索,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