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清代:纳兰性德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895次日期:2020-02-01 17:25:19

 

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清代:纳兰性德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译文
岁月无情,秋风萧索,我渐渐老去了。为了不让人家说我多情自恋,我不再写凄切苦楚的句子来感叹人生。只能含着眼泪倚着花儿,满怀的愁绪不知该向谁诉说,只有任其随着阵阵的暗香幽幽然飘去,该往何处停呢?
又来到旧时的小路,明月泻下一地的清辉,袖口的残香已经散去,回首往事,此时的心比秋天的莲子还要苦百倍。别再说什么生生世世住在花里面,要知道,爱惜花的人走了,花就再也无人照管。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风栖梧等,其名取自南北朝简文帝萧纲翻阶蛱蝶恋花情的诗句。《蝶恋花》属中调,共六十字,分上下两阕,每阕四句,各押四仄韵。
萧瑟(sè):寂寞凄凉。
兰成:北周庾信之小字。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唐陆龟蒙《小名录》: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有天竺僧呼信为兰成,因以为小字。,此处词人借指自己。
看:料想。
阁(gé)泪:含着眼泪。
秋莲:荷花,因于秋季结莲,故称。
生生:世世,一代又一代。
无主:无人照管。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或更晚的夏秋之时。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但荣华富贵妨害了爱情生活,不能任意与所爱的人结合,成为他的终生憾事。纳兰性德对亡妻无时无刻不充满深重的怀念,故悼亡之作不止,这首词便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老去的境况,下片叙述故地重游重到感受。全词意境幽美,语气凄清,表达词人对昔日爱人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今,为布景。开头以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三句叙事。起句词人以北周文学家庾信白喻,而以萧瑟、 老去形容。其实词人去世时才三十岁,还正当壮年,此前何能老去?只是因为心情凄凉,看上去像老了。看老去三字耐人寻味。看老去者,实未老去而将要老去,即《九张机》中可怜未老头先白意也。仅仅一个看字,心碎之状便已活现,且为全篇奠定凄淡无聊(谭献语)之基调。因为看上去老态龙钟,所以不敢自作多情,写一些怜花惜玉的艳词了。怕多情并不是不多情,不作怜花句也不是不愿作而是不敢作。这种心态是迫于外部压力造成的,难免内心痛苦。二句描写生动,空灵含蓄。上片五句,一句一转,但流贯如珠,势纵语咽,足以当之。
 
  下片抒写旧地重游的感喟。重到旧时明月路,换头处由写今转为忆昔,承接自然。
 
  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这便是词人深切的感受。月亮,依然如故;路,也没有改变,但过去同游的恋人已不知去向,这形成了对照。她只留下袖口香寒,即携手同游时留给词人的印象。人去香在,又形成一个对照。最后用秋莲之苦作比,真实形象。结尾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二句表现了词人在命运面前一筹莫展,只能发出阵阵的叹息。
 
  词人在该词里旧地重游,自比庾信,想起昔日和爱人把臂同游花间的情景,借此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之情。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这些词句,语气幽咽凄清,让人备感哀怨苦闷。同时,全词用词精巧,意境幽美。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网;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