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代:纳兰性德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777次日期:2018-06-23 21:45:11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代: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赏析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接下来是《秋暮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
 
  一、 一片烟笼十里陂。这里陂是一个关键词。 对这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指池塘湖泊。其实,这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这画面虽然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同时也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二、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这一句整合了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其中,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狗叫声和鸡叫声此起彼伏或者同时并发。但是这鸡鸣狗吠(或鸡犬相闻),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可能更把它当乍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三、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钟梵声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远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烟,也可能是视觉的灵动或者思绪的变幻,横着的远山竟然时而近远延缩,时而东西变换,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独掩,并没有随着远山的变幻而变换。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层面的画意,令读者明白词人需要的就是独掩的与世隔绝那份淡定。
 
  把第二个画面细分为三个层面来抒写,来解读,这是为了抒写、解读的方便,其实这三个层面是有内在的逻辑性的:有次第展开的景随望而布的客观性,情感随景的变换而变幻的主观性,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一个画面的情感基调是萧瑟、忧愁,而第二个画面则是淡雅、欣赏。这样是为了表达的别致而独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为了闲适,路上所见却非如愿,是那么的萧瑟、忧愁,这是一变;登楼所望则由迷蒙开始,这是顺承,接着核心的秋暮村居图,终于得到了吠犬杂鸣鸡的陶式闲适,满足了预期的意愿,这是二变;再是从变幻的远山到柴扉独掩,这是第三变。
 
  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双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创作背景
  词人一路行来,空山寂寥,万木萧索,红叶满溪,便登楼眺望,暮色苍茫,有感而发,于是写下这首词,旨在描绘暮秋时节山耙的景象及当时的体验。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