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的擎天柱—天竺山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851次日期:2017-11-18 17:34:01

大秦岭的擎天柱天竺山
 
        [导读]近年间,我曾数次登临天竺山主峰,每次总是感慨万千,总想写点文字记下自己的游历,但每每提笔却感到无从说起。山上景观处处,不仅一年四季、朝暮阴晴气象万千,就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
  近年间,我曾数次登临天竺山主峰,每次总是感慨万千,总想写点文字记下自己的游历,但每每提笔却感到无从说起。山上景观处处,不仅一年四季、朝暮阴晴气象万千,就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去看,这景色也是大相径庭,变化多端,一双眼一支笔,实难形容描述!
 
  此时此刻,你定会会悟人生如白驹过隙,一切皆飘飘云霞,缘起缘灭只是匆匆瞬间。何谓荣辱,何谓得失,何者为我,何者为汝?但看这苍茫起伏的变迁,不舍昼夜东去的江河,云蒸霞蔚的时日,直要问:人的一生似哪一缕云雾?哪一缕霞光?又似哪一阵铃声啊?经这一番心灵洗礼,直会叫你忘却心头所有忧烦,心若止水般对待那些无端的纷争和非难,处子般安度每一个日日夜夜。
 
  天柱山又名天竺山,这一称谓与宗教文化有关。史载,唐贞观年间,佛教传到山阳,慧远禅师曾杖锡天竺山,造云盖寺。顺治年间,蜀僧超古也卓锡天竺山,并与山麓碾子石凿洞藏经460部。据传,宋代,山上曾拥有八百功夫了得的铁头僧。由此可知佛教以天竺山为根据地在当地四周传播。天竺乃佛教发源地,故称天柱山为天竺山。
 
  其实,在中国,只要是好山好水,无不与宗教文化攀宗附亲,无不与文人雅士相依偎。山阳初志记载,唐代以来,天竺山就一直是佛、道更替,你来我往。罗公远、吕洞宾、李慧、慧远禅师都先后在山上从事宗教活动。唐代诗人白居易、贾岛曾驻足天竺山云盖寺,留下了云遮菩萨顶,瓦盖众僧堂的诗句。宋代嘉佑年间,著名理学家邵雍在天竺山隐居八年,潜心研究易经,留下了《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并在《栖天柱山》诗中这样写到:一簇烟岚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万古千秋名同姓,得随天柱数峰存。现今,天竺山既是商洛道教发祥地,又是商洛道教活动中心。据悉,近年来,天竺山旅游开发还将在山上建邵雍广场,开设邵雍论坛,把这里建成道教研究中心。
 
  在这一派风光无限的美景之中,感悟宗教文化,体验秦楚民风民俗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呈奉给人们,既让当地人民享受发展成果,也为我们尽情阅读这一人间美景创造了条件是显而易见的。
 
  (文/樱桃: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7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