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1-雪晴晚望 唐代:贾岛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774次日期:2020-09-28 11:11:59

雪晴晚望
唐代: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译文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注释
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危峰:高耸的山峰。
石松:石崖上的松树。
却回:返回。
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创作背景
 
  作者贾岛公元816年长安应举落第,次年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但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也不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也不遮掩。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