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宋代:苏轼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97次日期:2019-11-11 13:12:04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宋代: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译文
三年间我的梦魂时时飞向吴中故园路。我送只传信的黄犬,随你返回故土。若到松江呼唤小舟摆渡,切莫惊吓了鸥鸟白鹭。吴中四桥的河湾渡口,当年都是我常游的去处。
我曾像王维描绘《辋川图》那样,细细品味吴中暮春景物,也常常吟诵王右丞的诗句。定个还乡的归期天公已应许,身上春衫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
 
注释
伯固:苏轼诗友苏坚,字伯固,随苏轼在杭州三年。
②黄犬:狗名。这里用此典表示希望常通音信。
《辋川图》:唐王维于蓝田清凉寺壁上曾画《辋川图》。
小蛮:歌妓名。这里指苏轼侍妾朝云。
 
赏析
 
  这是首送人之作,作于公元1092年(元祐七年)。此词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伯固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下阕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就伯固之归,抒说自己之归计。
 
  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还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整首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作个归期天定许一句,奇境别开,明知不可归而犹言天定许,思归之情,倍见殷切。小蛮针线则显出宦游天涯之可衰,情真意切,其意境绝非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之类小儿女语所可比拟。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注定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词人春衫,岂非天定许吗?全词写词人思念朝云,写法婉曲,含蓄深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网;201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