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魏晋:陶渊明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730次日期:2019-09-12 22:31:17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魏晋:陶渊明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译文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注释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癸卯,天干地支之一。从弟:堂弟。敬远:即陶敬远,陶渊明的堂弟兼表弟。其生平事迹不详,据陶渊明的《祭从弟敬远文》可知,其人逝世于义熙七年(411年),年纪不过三十刚出头(年甫过立)。他比陶渊明大约要小十五六岁。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世:指世俗,官场。绝:断绝往来。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箪瓢:即箪食瓢饮。箪:竹编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谢:辞绝。屡:经常。设:陈设。
萧索:萧条,冷落。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谬(miù):误,谦辞。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苟:如果。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讵(jù):岂。
一言外:一言之外。一言:指上面四句话。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别:识别。
 
赏析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倾耳二句,千古传诵。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了无撇扫之词,承上启下。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遗烈两字,偶露激情。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为。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进的平津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事实上固守其穷决非易事。陶渊明在诗中坦率地说自己是谬得固穷节,论者或以为这是他的谦辞,其实这一句诗表明他本来并不想走这样一条路,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里不断运作和升迁,那是阳关大道(平津);另一条是退守田园,栖迟于衡门之下,这是独木小桥。陶渊明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成,那么只好走后一条,这也不算是拙。话是这么说,却总是有点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味道,有自我安慰的意思。这时的陶渊明认为固守其穷乃是拙,算不得高操。可知他本心深处并不打算拙,只是实逼此处、无可奈何罢了;这与他后来下决心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心情是两样的。
 
  这首诗绝大部分诗句意思都相当明确,只有结穴处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两句颇有玄言的色彩。这里的一言,或谓指固穷,或谓指栖迟讵为拙,恐怕都不大合适,既然是一言,应当只能是指出上句之末的那个拙字否则就不止一言了。
 
  拙字在陶诗中出现过多次。陶渊明后来往往在褒义上使用此字。在此诗中,栖迟讵为拙这一句是为栖迟亦即隐居辩护的,他说这样活着还不能说是拙,这里拙字明显是贬义的。当然,陶渊明立即又说,拙字在它的一般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这就含有要替拙字推陈出新的意思了。诗中末句忽然发问道:谁能够对此作出分析研究呢?他大约是寄希望于他的从弟陶敬远罢,但也没有明言,此时诗人自己陷入了深沉的反思。前人论陶渊明此诗往往一味称道其高尚,而无视其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尚未可称为知言。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当时陶渊明三十九岁。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 大秦岭文化网; 2019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