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西平乐·尽日凭高目 宋代:柳永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06次日期:2018-10-02 14:15:15

 

西平乐·尽日凭高目
 
宋代:柳永
 
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淡荡,妆点平芜远树。黯凝伫。台榭好、莺燕语。
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奈阻隔、寻芳伴侣。秦楼凤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寂寞韶华暗度。可堪向晚,村落声声杜宇。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柳永早年是汴京有名的风流才子,出入欧楼酒肆,冶游烟花巷陌,终日浅斟低唱,啸傲王侯。后来仕途屡遭挫折,游宦他乡,生活坎坷,曾写下许多咏叹羁旅行役、忆昔感旧的词章,《西平乐》便是其中之一。
 
赏析
 
  上片主要写春日美景。
 
  起两句总摄上片。尽日凭高目,点明全词的立足点,这是词人凭高所见之景。 尽目,从早到晚,带有夸张意味,极言时间之长。目,在这里名词活用、当作动词,为观望之意。有的本子作寓目,意思相同。脉脉春情绪,是说自己是怀着一种春日的柔情观望的。以下接着三句写节序与气候,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这六言三句,貌似平淡,实是很圆熟的。三句一气呵成,其句中节奏皆为二二二,显得悠然、平稳,和春景相称。意思是说清明佳节将临,气候乍暖还寒、晴雨不定。雨字是为了协韵。不一定指此刻正在下雨。下面两句写春光,烟光淡荡,妆点平芜远树。这是远望所见。春目的云雾光气淡淡地飘浮于平原的草地和远方的树林上,宛如蒙上一层轻纱,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将景色妆扮得十分美丽。诗人被春景的美好所触动,因心中有隐痛,不禁黯然神伤;但是他既被吸引住,不忍离去,故末韵为黯凝伫,台榭好,莺燕语。他还是久久凝神伫立着观看。近处,台阁亭榭是那样精美,莺歌燕语又是多么悦耳。这段三言三句,节奏急促,隐含内心情绪的激动。
 
  下片写触景伤情、寂寞无侣的悲哀。
 
  过片三句承上启下。正是风和日丽,是对上片的总承,几许繁红嫩绿是进一步对春景的设色。因春天红花茂盛、绿叶还浅,繁红嫩绿用得好。后来李清照的红肥绿瘦之句,可能从此汲取营养。雅称嬉游去,启下文,意谓很合适去春游。接着,笔锋一转,奈阻隔、寻芳伴侣,诗人感叹奈何寻芳伴侣已被阻隔、和自己相离,言外之意,独自也无兴致去赏春了,这和上片黯凝伫的黯字,遥相呼应。以下进一层为自己的惆怅,秦楼风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前两句是对句,意义相同。秦楼楚馆皆是妓楼,为妓女所居。这里借指妓女。这妓女就是诗人的意中人,他理想中的寻芳伴侣。风吹散、云隐约,是借喻佳人已被阻隔、分离而难以见到。以空怅望中可知可能还在 同一城市,但已不知在何处了。寂寞韶华暗度,点明了伤春伤别。煞拍可堪向晚,村落声声杜宇。以杜鹃鸟的悲啼,渲染悲伤的气氛;在这寂寞的春日黄昏,声声从村外传来,使诗人原已寂寞哀伤的心灵,更不堪承受。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从全词的语言看,上片前三韵之景语,第一韵两个五言句,近乎古诗的语言,简古、平实。次两韵四个六字句嵌一个四字句,前三个六字句似排比,时节、天气二句又似骈偶,五个句子前四个主谓结构形式,后一个动宾结构形式,这又类乎散文了。到了后两韵的三个三字短句,在设下抒情伏线后,至下片用语才向词的韵味转化。这具有词的韵味的语言,一直延续到曲终。
 
  这首词虽然也是在怀念着昔日秦楼楚馆中凤吹、云约的伴侣,但体味全词,自能感到其中情感还是深沉凝重的,并无轻浮之气、轻佻之态,这正是柳永本色。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原文来自古代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9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