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山花子·杨柳凄迷晓雾中 明代:陈子龙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89次日期:2018-07-23 22:20:51

山花子·杨柳凄迷晓雾中
 
明代: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译文
在薄薄的迷雾中,杨柳依依,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响起。寂静凄凉景阳殿上的月儿照着残花。
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留下萧瑟悲凉之景。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
 
注释
五更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
 
创作背景
  明朝灭亡,作者感叹故国的覆亡,沉思亡明的教训。一是亡国亡家的君主,二是图谋恢复的志士。昔日繁华景象不复返。作者来到景阳宫前,看到萧瑟的宫殿,看景生情,写下了《山花子·春愁》
赏析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清的钟声,酿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这是残春的景象,令人仆恓惶惆怅。五更钟,用语本于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这里暗用宋朝灭亡的旧典。《宋史·五行志》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民谣,五更谐音五庚,预兆宋朝的国祚在第五个庚申之后终止。宋太祖立国于公元960年(建降元年庚申),到 公园1259(理宗开庆元年)正好为五个庚申。果然,二十年后,宋朝就宣告灭亡。如今,这五更的钟声响起,不啻如一声声家破国亡的丧音,敲打着词人忧伤的心灵。下面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两句,又以冷月、旧宫、残花三种意象,进一步渲染寂寞、凄凉的景况。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公元589年(祯明三年),隋军南下过江,攻占台城(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陈后主闻讯,即与妃子张丽华投景阳宫井藏匿,至夜,被隋军擒获。
 
  明朝和陈朝都建都南京。这里是用象征陈朝段灭的景阳宫旧事影射明朝的亡国。曾经照彻陈朝景阳宫殿、目睹过陈后主投井被擒一幕的明月,如今宛如深邃明睿的见证人,冷峻地观照着明朝灭亡后的惨淡景象暮春的红花在寂寞中纷纷凋残,意味颇为深长。
 
  下片切入人事沧桑,抒写凭吊故国的感伤。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过片两句承袭上片意脉,呈示一派亡国的衰败景象。《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蝶化彩衣金缕尽用其事,意谓明朝的皇族贵胄死后,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只留下萧瑟悲凉之景。这虫蚀楼空的意象,正是奸佞卖国的象征。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结拍两句,看似描绘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身求荣的丑恶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毫无亡国的悲恸。这两句含意隐曲,但透过言表,并不难感受到词人的义慨和愤懑。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