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魏晋:陶渊明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己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译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注释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列子·周穆王》: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刘柴桑:据《莲社高贤传》,真名为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初任某官府参军,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历任荆州宜昌县令、江州柴桑县令。入宋后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元康《肇论疏》说自谓是国家遗弃之民,故改名遗民。与陶渊明、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著有《玄谱》一卷,《刘程之集》五卷。因为刘曾作柴桑县令,故诗人称其为刘柴桑。
山泽句:意思是,我辞官隐居在乡村,很久以来,就被刘遗民邀请到庐山去,和他一起在那高山上隐居。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招:呼唤;邀请。
胡:何,为什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乃:竟,竟然。踌(chóu)躇(chú):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只,仅仅。《孟子·梁惠王上》:不可,直不百步耳。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东汉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陶渊明《祭程氏妹文》: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辰:时光,日子。良辰:美好的时光。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奇:珍奇,稀奇。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此奇货可居。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
挈(qiè):提起。挈杖:持杖,拄杖。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涂:同途,道路。
茨(cí):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茅茨:茅屋。《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
新畴(chóu):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畴,耕治之田也。象耕屈之形。畲(yú):第三年治理新垦的田地。《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苗(zī),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
谷风:即榖风,指东风。《尔雅·释天》:东风谓之榖风。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
醪(láo):浊酒。饥劬(qú):饥渴劳苦。劬:劳累。
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男:喻醇酒。
栖(qī)栖:忙碌不安貌。《诗经·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朱熹集传》注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东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而乃自西徂东,席不暇温,欲慕孔墨栖栖之事。
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韩非子·五蠹(d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
称(chèn):符合,相当。《韩非子·王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奚:何,疑问词。
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百年外:指死后。
翳(yì):隐藏,藏匿。《韩非子·内储说下》: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如:好像, 如同。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为刘柴桑的问语,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问语入诗,一问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相问,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作答。陶渊明以爵、虚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问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是未忍的落脚点;挈杖、西庐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一还,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动作轻快敏捷,还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谷风、春醪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而展开。良辰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奇怀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字入诗。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绝、奇踪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无归人、时时、废墟,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为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与废墟,就成了他不见招于山泽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新畴,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