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永遇乐·璧月初晴 宋代:刘辰翁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591次日期:2018-06-23 21:40:08

永遇乐·璧月初晴
 
宋代:刘辰翁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赏析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词,从词的前面序文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年)。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年,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