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送韦司马别 南北朝:何逊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02次日期:2018-02-14 11:55:15

送韦司马别
 
南北朝:何逊
 
送别临曲渚,征人慕前侣。
离言虽欲繁,离思终无绪。
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
举帆越中流,望别上高楼。
予起南枝怨,子结北风愁。
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
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
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
想子敛眉去,知予衔泪返。
衔泪心依依,薄暮行人稀。
暧暧入塘港,蓬门已掩扉。
帘中看月影,竹里见萤飞。
萤飞飞不息,独愁空转侧。
北窗倒长簟,南邻夜闻织。
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
 
鉴赏
 
  韦司马,即韦爱。公元501年(齐东昏侯永元三年)春正月,萧衍为征东将军,从襄阳兴师讨伐东昏侯,留弟冠军将军萧伟行雍州(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州府事,以壮武将军韦爱为其司马,带襄阳令。时齐兴太守颜僧都等据郡反,爱沉敏有谋,率众千余人,与僧都等战于始平郡南,大破之。公元502年(梁天监元年),进号辅国将军,寻除宁蜀太守,与益州刺史邓元起西上袭刘季连,行至公安,道病卒(见《梁书·韦爱传》)。此诗当作于公元501年韦爱为雍州司马时。
 
  张玉谷说:此送别后还家写意之诗,非送别时作也。(《古诗赏析》)全诗三十句,可分为五个段落,每段六句。第一段写江边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第二段写韦爱乘舟离去,作者登楼远望时的心情。第三段写送归路上的感受。第四段写到家所见情景。第五段写辗转思念、夜不成寐的苦况。可谓层次分明,结构谨严。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成功地运用了顶真格。所谓顶真格,就是以上句的末几字(词语或句子)做下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读来抑扬顿挫,缠绵不绝。亦称联珠格。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几乎句句联珠的,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宋元时更流行为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如《中原音韵》载《越调·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一种是段与段之间联珠的,这首诗就是这样。全诗五段,每段最后几字与下段最前几字相同或稍有变化,如第二段结尾汹汹浪隐舟与第三段开头隐舟邈已远,第四段结尾竹里见萤飞与第五段萤飞飞不息,首尾两字完全相同;而第一段结尾萧萧行帆举与第二段开头举帆越中流,第三段结尾知予衔泪返与第四段开头衔泪心依依,首尾两三字则错综变化。运用顶真格,将全诗很自然地分为五个段落,每段都是六句,而且一段一换韵,平仄韵相间,又每段首句入韵。这样,从形式上看,非常整齐谨严,从声律上讲,读来反复顿挫,蝉联不断,大有缠绵悱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妙,恰切地反映了主人公依恋难舍、思念不已的感情。所以沈德潜说:每于顿挫处,蝉联而下,一往情深。(《古诗源》卷十三)
 
  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叠字的运用。全诗共用了六组叠字,都恰到好处。如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将风催舟发主客不忍离别的情景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这或许是化用了梁简文帝萧纲《伤离新体诗》的凄凄隐去棹,悯悯怆还途诗意。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连绵起伏的山峦隐没了落日的光辉,也挡住了送行者的视线,友人乘坐的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忽隐忽现,这既写出了旅途的艰险,又细微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离情别景,宛然在目。依依,思恋之貌,暧暧,昏昧之貌,而这暧暧的薄暮景象,与那依依的离情别绪交织在一起,更加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8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