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踏莎行·祖席离歌 宋代:晏殊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53次日期:2017-12-31 18:19:39

 

踏莎行·祖席离歌
 
宋代: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译文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⑵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⑶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⑷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⑸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这里指船。
⑹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⑺寻思:不断思索。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赏析
  《踏莎行·祖席离歌》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咏别情。上片写饯行的情景,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对行者的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此词起二语,写在饯行的酒席上别情依依。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
 
  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7年12月31日;大秦岭黄州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