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共读-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早秋三首·其一 ,送人东游 ;

来源:大秦岭旅游网浏览:12634次日期:2017-12-06 07:04:07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唐代:李白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
 
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
 
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译文
 
没有与你约定,我去寻幽去了,兴致勃勃,不觉路远。
云崖苍苍很攀登,时间过得飞快,马上就到黄昏。
还没有玩遍三四座山,山路弯弯,已经历千万转。
深山寂寂只闻猿声哀愁,走着走着就见云收雾散。
高松上挂着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肃穆。
溪壑深幽有千年积雪,崖石断裂,寒泉石上流。
峰峦秀丽直插中天,登极顶四望,目不暇接。
元丹丘隔山遥遥相呼,突然朝我大笑起来。
只有造访了这幽幽的山谷,才知道什么叫静者安闲。
整夜都非常欢乐,直到拂晓才告别回家。
 
注释
①中天,半天也。
②穷谷,深谷也。
③永夜,长夜也。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早秋三首·其一
 
唐代: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译文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
①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②拂:掠过。
③泛:弹,犹流荡。
④还密:尚未凋零。
⑤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作者简介: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送人东游
 
唐代: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译文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注释
⑴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⑵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⑶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⑷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⑸江:指长江。几人:犹言谁人。
⑹孤棹:孤舟。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⑺何当:何时。
⑻樽酒:犹杯酒。樽:古代盛酒的器具。离颜:离别的愁颜。
 
赏析
 
  这首《送人东游》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一。下面是古典诗词鉴赏家赵庆培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原文来自古诗文;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