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的太白路、太乙路、太华路、太岳路,西安这几条大街蕴藏着哪些道教文化?
▽ 黄帝四七一五年 | 岁在戊戌 | 冬月十九 | 辛卯日▽公历2018年12月25日周二
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其地名多风雅有深意,
但并不是简单的好听而已
其文化寓意就非常值得我们品味。

如西安明清城墙角外
就有向南北伸出有四条大街
分别命名为:太白、太乙、太华、太岳四路
这其中的名称就和道教文化息息相关

太白路
西安城墙西南城角外向南的大街叫太白路。太白,《史记》中载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是道教名山,为玄德洞天。
据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汉成帝的时代,太白山已有太白山神祠。旦逢关中大旱,皇帝便遣使至太白山祈雨。后代为避免路途遥远,就在城西南角建立了太白庙,这条路延伸至南的路遂叫太白路,也暗指此路也南通太白山。

太白山太白庙道观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慈禧西逃西安,逢关中地区大旱,慈禧拨银两千两重修此庙,以示其救民于水火之心。据西安八仙宫《慈禧碑》记载,光绪二十六年春,关中地区少雨,慈禧因在陕避难,便派官员到太白山求雨,果真降下甘霖,滋润了土地。

西安八仙宫现存《慈禧碑》
记载了光绪二十六年春,西安少雨
于是官员祭祀太白山神
而后甘霖滂沛,土脉普滋
太乙路
西安城墙东南城角向南为太乙路,因直对太乙山(即终南山),故名太乙路。

西安城墙东南城角
太乙即太一,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名,王逸注《九歌》说:太乙,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故云东皇。后成为先秦两汉民间信仰的最高神明,奉为上帝。道教吸收了太一信仰,把太一哲学化,看为永恒不变的法则,即道,或宇宙的本源。
道经中有太乙或太一二字者有很多。以秦皇汉武时期天界之主的太一神,神格为最高。汉武帝曾多祭太一神,《资治通鉴》载:武帝元封二年,冬十月,武帝巡幸至雍,祭祀于五畴;回长安后,祭祀太一神,并叩拜德星。

西安太乙宫道观
而其中最为人熟知信奉的即为 太一救苦天尊(或为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为元始天尊所化,是九阳之精,是先天之大神。太乙救苦天尊以救苦为神名,也象征着道之太极生化万物,养育群生的慈爱德行。
太华路
西安城墙东北城角向北一条街道叫太华路,古代由此路以至华山。华山又叫少华山、太华山,为道教五岳之西岳、第四洞天,是道教名山。
关于太华山名字的由来,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徐霞客记载北望太华,兀立天表。东瞻一峰,嵯峨特异。

华山玉泉院道观太华独尊匾额
太岳路
西安城墙西北城角通向北方的路现在叫星火路,但文革之前都叫太岳路。因此路面向宝鸡吴山,吴山也被称作泰岳、吴岳、岳山,是炎帝后裔太岳部族发祥之地,是我国祭祀炎帝、黄帝最早的地方。

宝鸡吴山道观
太白、太乙、太华、太岳这四条大街是一组极具道文化的名称,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直至文革中此四路被改名为援越、红旗、燎原、星火四路,1979年,其他三条街道都相继恢复原名,唯独将星火路留了下来,太岳路这个名称便成为了历史。
(原文来自:西安八仙宫编辑: 韩 缓 之 ;校对 :任杨俊男;统筹 :秦川飞鸾集 ;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旅游网;2019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