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凤凰古城的石板路
凤凰古城老街,凤凰古城石板街,湘西凤凰古城石板街:湘西凤凰古城的老街不长,大概只有五百米左右,也不宽,仅容五六个人并排而行,街道是用青条石一块一块的铺成的。街道两边都是明清古建筑,临街的一面或用来做商店,或用来做旅店,旅店无一例外的在门口高悬一牌匾,上书xx客栈,其他地方想必少见,不过倒也落得和谐。人很少,街上流淌着一种宁静,就像沱江水一样静静地流淌。 临街的商店大都出售凤凰当地的特产,店家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并不刻意招揽客人,即便是客人问价,也是友好地低声应答,生怕破坏了这份宁静似的。

民居院子
凤凰最多的还是蜡染,出售蜡染的店铺一家接着一家。从小一点的头巾,到一尺见方的方巾,甚至成套的衣服,均是蓝底白花。蓝是苗家特有的靛蓝,白花则是苗族特有的纹饰,寓意吉祥。梅子说:每件蜡染都是孤品。虽不明白个中含义,出于对蓝的那份喜爱,仍然选了不少。老街的尽头,路忽地收窄了,仅容两人侧身而过,前行数十米,却又豁然开朗,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出了古城范围。路沿沱江河而筑,沱江河入沅江,过洞庭,汇长江,不知顺着这条道是否也可以到得了长江?若是可行,不知沈从文当年是否也曾走过这条道路。
凤凰的特产有蜡染、姜糖还有银饰。老街上几乎每家店都出售这几样东西。问梅子带什么给朋友做礼物。梅子想了想:带点小银饰吧!银会被氧化,会变色发黄,但是古旧的颜色下是一颗永恒的心!这句话,我惊为天语!
沱江水静静地缓缓地在脚下流过。水不深,却荡漾着一汪碧绿,想必是水草和满山的新绿将这水染的吧。没有风,水面平静的像一面镜子,江对岸的山色,倚河而建的吊脚楼,还有棵棵柳树,全都清晰而正确的倒影出来。船,前面泊着一只船,是一条精致的船。狭长的船身,船头骄傲的高高翘起,不知当年在碧溪组渡口上渡人过河的是否就是这样一条船。不见船主踪影,缆绳轻轻得系在傍边的柳树上,船篙斜斜地放在里,一船、一柳、一篙,并着水中倒影,真的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沿沱江出老城一公里,再拐右上山,就是沈从文墓。看不到坟冢,也看不到墓碑,只有一块大石,这就是沈从文的墓,实在没想到沈从文的身后之地是如此简单。石头是凤凰特出的五彩石,还保持着开采出来的样子,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隐约可见石头上刻着的四行字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明白为何沈从文墓如此简单。虽然心中诸多不明白,仍要献上一枝菊花,表达我的敬意。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下山的时候,走的是与上山相反的一条道,看到一块碑,看到这句话。咀嚼这句话,心中的第二个不明白似乎有了答案。身后葬在故乡的之间,对于早年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来讲,真的是回到故乡。也许在沈从文看来,选择了回到故乡,选择了落叶归根,就是选择与故乡的山水融为一体,故乡的山水是静谧而简单的,身后之地也理当静谧而简单。想到这里,回头望去,只见五彩石掩映在绿树之间,若非事前知道,又怎知这是一位行者的身后之地呢?

万寿宫道观
沿来时路回凤凰古城去,老远就看见虹桥。 虹桥是一座有三孔桥洞的古桥。虹桥修筑于何时,为何以虹为名,我都不知,也不想刻意打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推测为何以虹为名:虹桥的三孔桥洞,都是近乎完美的半圆,就象三道彩虹横跨沱江。虹桥依旧是凤凰城里主要的渡河工具,不同的是的桥面建起一幢三重屋檐的楼房,楼房中间行人,两旁则被隔成许多小间,多出售当地特产,有一两家也出售沈从文的作品,和外面一样的价格,虽然早已有了《边城》,但还是忍不住再买一册。
桥上有一家茶馆,有苗家山歌助兴,听得一位苗族姑娘唱来,惊为天籁,想必也是这样的声音让翠翠浮起来的吧。
(图文来自凤凰古城;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