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华觅雪月
大理作为一个神秘的地方是武侠小说很喜欢假托的一个背景,从《仙剑奇侠传》的南诏国到《天龙八部》的大理段氏。悠久的历史和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为大理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提到大理,不能不提到的是大理古城。厚重的砖墙古朴而幽静,四门、四城楼、四角楼,南北五街、东西八巷,勾勒出它曾经兴旺的过去。
大理名景分为,风花雪月,是为下关吹风、上关观花、苍山听雪、洱海赏月。在苍山洱海之间,苍山和哀牢山的山谷终年大风不断,气流多变,是为下关风。
大理又盛产山茶花,十八学士、十三太保、八仙过海、七仙女、风尘三侠、二乔各不相同,但是上关花却已不是茶花,甚至现在也无法去查证这一飘香十里的奇花,因此去上关观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景。
苍山雄伟,山顶白雪皑皑,终年不化,是为苍山雪。月圆夜,洱海泛舟,天、云、月、水融而为一,是为洱海月。
大理尚佛,盛极一时的大理段氏皇族也有多人避位为僧。崇圣寺三塔却是修建于南诏国时期,主塔名为千寻,上刻永镇山川四字,南北二小塔则建于五代,与主塔鼎足。
点仓十九峰十八溪,马龙峰清碧溪,自上而下汇成三潭,峪三盆,洞水三叠,水清石丽,翠碧交加。而云弄峰下,古木参天,清泉明澈,这就是蝴蝶泉。泉畔蝴蝶树,夏花灿烂,招蜂引蝶,万蝶交尾,清泉因此得名蝴蝶。
大理的历史变迁
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经南诏之后 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房屋800多间,佛1万多,耗铜4万多斤,费工70多万人。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本文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之争,请及时联系本部,经确认后立即删除)
(以上图文来自大理旅游,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