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亿万里,无际复重重(二)
二、基本的知识储备
修行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到生命的本来面目,欲见本性需要借助定力,反观自身,在禅定的境界中体悟生命是如何发挥功能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生命体外在、内在,一切的一切皆为我们的本来面目的功能发挥作用后所呈现出来的。这个功能叫做识,而识发挥作用是靠它抓的功能(遍计所执),对上(依他起)外境、内境一切的相。在一个又一个的层面上,你抓我,我再抓你,如此循环反复,从而在自性本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切幻化的有,而通过修行是可以渐渐看清自己的思维意识是如何在个个层面上相互依附的。以我个人为例,到了某个时刻,可以察觉到一旦第七识起用,去抓第八识,念头立刻升起。若是第七识不动,第八识的空境会呈现出来。当然,我的功夫不够,只能讲个大概,更详尽且准确的讲述需以经书为原本,以此为例,只是希望大家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佛法绝不骗人。
知识储备的好处,是在修行中,特别是静坐的时候,对于出现的所有所有的境界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后,告诉自己哦,不过如此,然后放下这一切,继续前行。
而坏处就是,常常会拿书里表述的境相去套自己的身心状况,结果又引起不必要的思绪波动。特别是在自己根本没有到达某个层次的时候,自认为自己已经体悟到了,须知,佛法绝不骗人,我们也切莫拿佛法骗自己,修行是阶梯式前进的,而每个阶段是真到了还是假到了,需诚实、严格的审视。有一标准是,当真正有所体悟时,会比较看得懂佛经,知道究竟在讲些什么,而这个知道又绝对不是道理套道理的知道,是真正地从自己的心里流露出来的。
三、基本的身心准备
如果能时时在日常生活中观照心念,时间久了会渐渐看到很多细微的念头都包含着无尽的贪嗔痴,而俗世间的大部份道理对于修正个人行为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有真正地跳脱出人、事、物,才能慢慢体悟到佛法的真谛。在一个时代的浪潮里,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还是逆流而上,是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意识,还是用各种花言巧语覆盖人性的反思,其中取舍,扪心自问之。
这个跳脱并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学会从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中脱离出来,从我是的执念中解脱出来,站在抽离的角度看待一切,发现人人生不由己,从而慈悲喜舍一路走下去。
(原文来自实修驿站;作者:运虚;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7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