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印心 日月同辉 此去亿万里,无际复重重(一)
一周前老师嘱咐,可停掉事务性的日记报告,改写些小文章。并慈悲指引需初步证到五蕴皆空,此篇便以自己修行的经历为基石,试述其中曲直,因证量未到,非详尽之处,感恩老师及道友指引,以修正之。
一、心量准备
在学佛前我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经过了种种后,想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开始看太老师的书,学习静坐和佛学知识,了解到生命一切存在的必然和偶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可以超越的,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通过自我充实、反思,慢慢有了智慧,可以把自己从一切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站在独立个体上去看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人皆是身不由己,原来都是可怜人。
学会了体谅,宽容,关爱,懂得了慈悲。从悲观转向乐观,感恩之前一切际遇,并积极地希望能凭己之力,做些事情,回报父母和社会的培育之恩。 因为从小接触到的家庭教育,虽然对社会现状保持着悲观,在内心深处却对祖国和人民永怀着热爱,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学佛前,我以为像祖父那样一生坚守共产主义者早就没有了,接触到太老师的书,发现古今圣贤们原来都在坚守这条路。后来通过达摩书院网站,看到老师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对人类未来的疾呼,坐在计算机这端的我一直流泪,原来像祖父一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啊,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真、善、美的人还有啊,原来太老师和老师他们就是啊。此后参加了老师的禅七,以此结缘。 在修行的过程中,从最开始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出家或当无国界医生),到后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完成学业,做个医生,善待周围的人,自给自足,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再到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尽到医生职责(无论病情大小,病人贫富、性格,及我个人身体状况)和社会职责(对待父母、朋友、陌生人)。
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近乎严苛地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发现人性的肮脏实在不是简单的忏悔便可改善的。在自我修正的道路上,从念头的生起,察觉,忏悔,更正,再到放下。日日如此,最开始还有所收获,到后来心生疲惫,很多时候跌回到自我束缚的情绪里,此时,理智与情感便会交战,非常辛苦。 老师说禅是最高的智慧,人是非常高贵的。我试图在自我束缚中寻找保持高贵的方式,一日,在静坐中体悟宇宙万物的孤独与寂寞,慢慢将身心融入其中,便渐渐感受到平静、祥和,在此意境里久了,身心无内外之别,似乎体会到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觉得烦闷时便融入此中,渐渐获得解脱。
由此能够回答一个我常问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面对着这样的人、事、物,太老师和老师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着建设文化铁路的理想,不退转,且能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善良?因为他们的心量,无边无际,包含虚空万物,身心与天地同在,自然含纳善恶,但不起分别,如此便无悲无喜,无忧无欲,自自然,平平常也。既无忍受,也无需忍受之人、事、物,一切不过如此。
(原文来自实修驿站;整理:吕西安;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2017.4.25)